70年代日本产业战略调整


 

日本经济发展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官民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西方则更注重市场主导。
日本的政府主导主要表现在战后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倾斜生产方式,既根据战后日本经济实情,政府在投资、税收、进出口、外汇等方面,构筑了一些政策,使各种资源向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煤炭、钢铁、机械、纤维等产业倾斜,优先发展这些引领日本工业现代化的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又构筑了促进石油化工、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出口型产业发展,也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
在50年代、60年代,日本看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方向,紧紧追赶欧美发达工业国,以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工业现代化,在60年代末,其GDP先后超越英、法、意、德,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是,日本快速经济增长也给自己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带来诸多问题。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对石油的依赖度过高,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大日元升值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两次石油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以石油危机为契机,日本开始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确定新的主导产业群,以保证产业的后续发展。
 
一、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调整
这里所说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是指对制造业里主导产业的选择。
日本制造业可以划分为两大块:素材产业和组装加工业。素材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化学、冶金等产业;组装加工业包括家电、汽车、电子、机械等众多行业。
素材产业是日本制造业的重要部分,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引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产业之一。1955年素材产业在日本实际GDP中占3.4%,1975年其比重提高到8.7%。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素材产业打击很大,石油危机以后,素材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组装加工产业是在素材产业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是日本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组装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出口扩大、技术积累与创新,以及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都做出巨大贡献。具有代表性的组装加工业是汽车产业和电子电气机械产业。
日本选择主导产业有几个重要原则:一是选择产业关联性强的,既产业链较宽,市场大,提高就业和收入效果较好;二是技术层次高,国际市场看好;三是增强日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
主导产业有世界规模的,如20世纪50年代的棉纺工业,6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和汽车产业,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电子产业,上述产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主导作用。还有地区规模和国家规模的,如日本的钢铁、素材、汽车、机械产业,是日本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主导产业,中东地区的石油产业是这个地区战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主导作用最强的产业。除了主导产业,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处于主要地位的、对支撑经济整体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上通常称这样的产业是支柱产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支柱产业一般是几个或多个,形成支柱产业群。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兴衰转换。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演变中具有带头作用,因此,如何根据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恰当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显得极为重要。许多产业经济学家提出了主导产业挑选准则,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收入弹性准则和生产率上升准则,简称“筱原二准则”。
收入弹性准则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即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引起的国民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生产率上升准则是从供给角度考虑,即认为主导产业发展应当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符合科技发展趋势。把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作为规划产业结构的准则,其理论根据在于,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弹性高意味着随国民收入增加,对该产业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加。生产率上升快,说明该产业技术进步迅速,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快。当同时满足这两个准则时,必然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快与其他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上升为主导产业。
此外,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还有产业关联效果准则和比较利益准则。产业关联效果准则是根据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程度高低来确定的,其主要分析方法是投入产出法。比较利益准则是通过对一国资源状况的分析,挑选出处于相对资源优势并能相对获得较好收益的产业做主导或支柱产业。
 
二、70年代前后日本制造业支柱产业群转换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是以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为主导的,制造业是主导日本经济发展几十年的最大主导产业。从各产业综合效益比较优势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越日本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各产业的附加价值比重和就业效果又有较大差异,那些附加价值大、就业效果明显的制造业就会成为制造业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往往也是日本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棉纺产业是日本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群有纺织、冶炼、煤炭、低端制造业、交通运输。50年代中期以后,钢铁、铁路运输成为主导产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机械、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及其他工业形成这个时期的支柱产业群。60年代,煤炭产业衰退,石油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电力、汽车、石油化工、钢铁构成这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同时期的支柱产业群有电力、电器、机械、化工、汽车等。
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终止了日本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钢铁、石油化工、金属冶炼、造船等重工业,由于能耗高,污染大,在70年代成为节能减排,加快治理的重点行业。这些产业的大规模扩张被踩了刹车。化纤、家电、运输机械、工作机械、精密机械、宇航、计算机、核工业、合成材料工业,成为70年代日本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上述产业在当时属于国际上争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日本通过发展这些产业,继续提高自己经济的实力,提升科技水平,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增强出口产业的新实力。
 
三、日本产业战略调整的启示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中,有过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其中70年代的战略产业调整,有更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地方。70年代的战略产业调整主要起因于世界石油危机,石油危机的爆发,告诫大量使用石油资源的工业国,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依靠进口石油度日的工业国,廉价石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依靠廉价资源,追求规模扩张的重化工业,将面临付出高成本的代价,同时,日本国内外对工业污染导致的环境破坏的谴责声越来越大。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日本走到了尽头。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展了全面节能减排,精益求精的改善生产和管理,杜绝一切浪费。政府和企业界都清楚地意识到,日本经济来到了必须升级的关头。在审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后,确定了日本需要适度压缩耗能产业,发展家电、汽车、机械等高加工度,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以推动日本产业结构转型,从重厚长大的产业结构向轻薄短小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大力发展电动机械、推进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学习、消化、创新先进技术,跟上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特别是在方兴未艾的电子半导体领域,加强扶持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为培育新的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打好基础。
经过70年代产业调整,日本在80年代进入了新一轮稳定发展,以家电、汽车、机械为代表的高科技组装加工业,引领了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
从长期经济发展历史看,日本根据本国资源状况和国际环境,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群。随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群不断调整。从赶超的总体看,日本战后产业战略调整是成功的。
但是,日本始终不能真正超越美国,站到世界的最先端,成为领跑者。究其原因,除了产业发展战略缺乏更多前瞻性,还有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日本一直是先进的追随者,不是先进的引领者。日本在真正的创新上,缺乏气魄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