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


周廷军
 
舒立先生发起了关于全媒体的讨论,看了大家许多关于全媒体的思考,角度很多,观点不同,很受启发,也有所触动。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认识媒体和媒体的意义要从它的发展历程中理出它的本质来才行。我们在讨论问题前,都是在自己所理解的媒体概念的假设基础上树立观点的。概念都不同,判断和推理很难取得相同的前进方向。

媒体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成熟而逐渐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当媒体的形态很模糊,或者自身发展都没成熟的时候,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只能是模糊地。比如,那些壁画,结绳,公告栏,传单,然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媒体形式的逐渐增多,彼此关系逐步完善,让我们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理解和看待媒体的机会,每一种媒体相对其他媒体概念和价值的独特性才逐步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每一种媒体开始回归它存在的价值和本性。

譬如,桦榭出版集团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 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曾说:传媒群体各负其责, 简言之,日报从事报道,电台从事评论,杂志从事解释,电视从事表演。

我的部分理解是:报纸是社会冲突的产物,它的功能是及时发现和传达这种社会张力,让人们可以更从容的应对不确定的世界。而杂志的功能是弥合这种张力,解释这种冲突,沟通不同的立场。每种媒体无法单独完成所有的社会传播功能,而是相互咬合后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媒体的需要,即实现全媒体功能。

而党报党刊和企业内刊不具备这些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中国大陆的媒体总体上是党的内刊的扩大化,是畸形成长的媒体形态,所以无法完整行使大众传媒的社会功用,而是服务于一个大的企业主群体而已。

简而言之,中国的媒体不具备全媒体特征的基础,它所应该完成的第一步骤任务是,让各个媒体回归自身媒体的本质,实现整个媒体群生态环境的健康,而发挥媒体整合后的社会需求。

个人认为,网络(包括电脑和智能手持设备终端等)不是媒体,而是一个实现媒体功能的平台。如果用不太严谨的方式表述,我觉得,门户网站类似报纸功能的扩展,而专业网站接近杂志,微博像广播,娱乐网站则很像电视。

一个台湾媒体博友观察了新浪微博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午以前是訊息分享,下午開始是觀點展示,晚上就是小組討論。基本上,台灣的新聞台就是這個規律。知道-消化-反芻-發表-辯論-確立自我!

——这多像一个微缩的全媒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