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有优势和战略意义
1、现有优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既离不开国际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也离不开自身产业发展基础的制约与影响。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较强的地缘经济价值优势,表现为:
(1)、综合实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2008 年末人口 2285 万,占全省的 34.2% ; 地区生产总值 4248 亿元,占全省 57.8%;财政收入 667.6 亿元,占全省 64.5%;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10.2∶ 51.1∶38.7, 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低 6.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 6.4 个百分点,服务业基本持平 。 2007 年,示范区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 18591 元和 2921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 69.0% 和 88.5%。示范区内已建的开发区共有 45 个,占全省的 51%。经过数年来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积累,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具备了承接长三角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条件。
(2)、区位优势:安徽地处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区位优势,东承长三角经济区,南邻闽南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西接“武汉经济圈”,北靠中原城市群,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广大内陆地区的结合部,处在我国产业和资金西移、资源东进的过渡区域,在区位上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性地位。示范区内马鞍山、巢湖、滁州、黄山、宣城等7市23县与苏浙鲁相接,省会合肥距南京仅约 150 公里, 马鞍山距南京还不到 50 公里,使皖江城市带成为长三角与武汉、重庆等中、西部地区联系 的枢纽通道。这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运输成本上的优势。
(3)、交通优势:芜湖、铜陵、安庆和在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沟通大江南北,开通合宁高速动车组,建设宜宁沿江铁路、合武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以及区内长江、淮河、新安江、水阳江、滁河和芜申运河等黄金水道,合宁、宁马、宣杭、徽杭、沿江等多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合肥机场纳入国家重点交通枢纽,示范区内的大部分市县已处于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内。皖江城市带长江沿岸,建有马鞍山、芜湖、 铜陵、贵池、安庆5个大型港口,其中芜湖港可停靠万吨级货轮,其它港口可停靠 5000 吨级货轮 。 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四市均建有国家一类口岸,进出口货物可在这些港口直接报关装卸。 芜湖港和铜陵港已被批准为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远洋运输已直通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拉近了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皖江城市带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4)、生产要素优势:示范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 100 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 50 多种。其中铁矿、铜矿、铅锌矿等黑色和有色金属矿,石灰石、石膏、石棉、明矾石等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建材、能源、冶金、有色金属、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拥有一批像马钢、铜陵有色、六国化工、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上规模企业,是国家级材料工业基地、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加快, 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成倍增长, 这为安徽基础雄厚的原材料工业和富足的能源供应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契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 700 多家,有民营科技企业 3000 多家,人才资源丰富。仅合肥、芜湖两市,就拥有高等院校 68 所,各类科研机构 475 家,国家和国家重点试验室 5 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 17个,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9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52.8万人 。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人均耕地面积为长三角的 1.7 倍, 用工成本不到沿海的 70% ,综合商务成本只有沿海的 33% 左右,有利于长三角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5)、皖江城市带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戏剧、教育、人文、建筑等在历史上都有其特色,如皖江城市有全国知名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安庆的桐城文化、京剧及黄梅戏文化等,还有芜湖、马鞍山一带的吴越文化遗存等,5 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何党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系列谈之三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