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来形容上海大众途观上市,一点不为过。
从亮相、接受预定到现在,上海大众已经号称有5万张以上的订单。对于这个数字,我是相信的,毕竟长期熏陶在日系SUV中的消费者来说,途观的到来无疑多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不过,德国大众总部的专家们可能怎么都不会想到,在中国买车有一个词语:“加价”。如果用英语来解释,我只想到了“用比定价更多的钱来买车”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没有一个专属词语。
途观好么?的确是不错的。大众在途锐上获得的声誉给了途观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甚至不少人用了“小途锐”来形容途观。大众的TSI引擎、4 MOTION的变速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途观的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是不是,就一定要选途观?
虽然上海大众号称途观的对手是X3和奥迪Q5,但从其主力车型价位以及车型序列而言,对手还是CR-V、RAV4以及奇骏这些20~30万的城市SUV。从空间而言,途观显然不及CR-V;从越野能力而言,大众的4MOTION是否能超过奇骏,还是个未知数;另外途观上那个与POLO相似的6前速变速器,并没有采用技术含量更高的DSG也略显不厚道。
加价现象的出现,与不少人“从众”的消费心理不无关系。而利用消费者这样的心态,汽车生产企业完全可以用控制产能的做法来做到“饥饿疗法”效应。让产品本身的加价效应,大过任何的广告宣传,来体现这款车的优势。这样而言,对于汽车厂家而言的确可以成功达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信息的不对称则只会让自己付出更多的银子来买车。
听说长沙已经成立了一个途观反加价联盟,但愿这样的做法不会蔓延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