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仨“地王”的制度性土壤


     

  王攀

  15日,北京大望京地块和亦庄地块分别以27529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格、52.4亿元的土地总价,刷新本市土地成交纪录,成为新的“单价地王”和“总价地王”。但仅仅6个小时以后,“单价地王”就被下午竞价的东升乡蓟门桥地块夺走,该地块的实际楼面价格超过30000元/平方米。(3月16日《京华时报》)

  据悉,三块地原本定于3月8日拍卖,但由于正是两会期间,担心成为正在热议高房价的代表委员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才推迟到两会结束之后。但尽管如此,北京一天三个“地王”,仍旧成为焦点。三个“地王”的产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土地招拍挂制度是如何疯狂助推房价的;二、寡头垄断的土地供应制度才是高房价的根本症结。

  土地招拍挂,由土地使用权的购买者——房地产商公司公开竞价,从而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这种方式看似符合自由市场规则,也看似保证了土地出让的公平公开,但无疑助推了房价:在竞价大厅里,多个购买者面对面的交锋,难免在相互喊价中抬高土地价格。

  以三个“地王”之一的大望京地为例。一开始,多家房企都参与了竞价,但单价进入2万元时,大部分企业都退出了竞价,只剩保利、远洋和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的中维地产。当地价涨至38亿元以后,保利退出了竞争,中维地产开始与远洋地产展开较量。在最后的竞价中,两家房企轮番举牌。最终,远洋把地价抬高到40.8亿元后,中维地产没有再举牌。

  不知道这块地的底价是多少,且不说一开始就抬高到了2万元,也不说其中一家公司在地价涨至38亿元时退出,但看后来两家公司的竞争,从38亿元到40.8亿元,硬生生地抬高了2.8亿元。这真金白银,最终还要由购房者埋单,而这纯粹是土地招拍挂的“功劳”。

  目前,中国的土地供应制度是中国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出让双方,一方是彻底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另一方是仍旧处于垄断寡头的土地供应。如果土地供应跟房地产一样市场化,那么,招拍挂制度就不可能助推房价。比如,当一个土地供应商企图将土地抬高的时候,其他土地供应商就可以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降低地价,从而吸引土地使用权的购买者。

  但中国目前的土地供应商只有一家:那就是政府。即便是集体土地,也必须先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然后通过拍卖转化为建设用地。这种制度让原本多样化的土地供应,变成了政府的寡头垄断。而为了土地财政,政府就利用包括招拍挂在内的一切手段,促使地价不断攀升。

  这次三个“地王”买主均为央企,而像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这样的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也杀入地产领域。事实上,央企“地王”已经屡见不鲜。但能怪央企觊觎房地产这块肥肉吗?不能。企业都是逐利的。哪个行业利润高,资本都会流入那个行业。

  归根结底,是中国高房价的客观现实。对于目前中国的高房价,“一定能管好房价”的情绪表达固然能够吸引人;但终究还必须从根本解决问题,那就是改变政府寡头垄断土地供应的现状,让土地市场的供求双方都能处在一个完全的、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中。

  http://news.hexun.com/2010-03-16/12299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