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请翻开《中庸》的经本,在<中庸哀公问政>,这一章里面讲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怎么样做的方法,上回讲到,「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今天接着下面讲,下面文字我念一遍,【【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就先念到这里为止。现在我们就按照刚才,念的经文,一绦一条的我们来看,「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士」不是大臣了,是一般的臣子。就现在的国家的组织来讲,他是普通的公务员,在古时候叫做群臣,群是群众,就是很多的一般的臣子。对于一般的臣子,你怎么样地待他们呢?就是「忠信重禄」,「忠信」这两个字,就是国家的君主,要用一般的臣子,你要注重「忠信」,讲究「忠信」之道。所谓「忠」是对君主,对办事情都要讲究忠,「信」呢?是信实,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我们读历史知道,在春秋时代,管仲做齐桓公的大臣,他在后来着的《管子》里面就讲,他说:「礼义廉耻」,讲究礼、讲究义,讲廉、讲耻,这个呢?他说是「国之四维」,这是一个国家,你要把这个国家治得很好,必须要讲「礼义廉耻」。他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礼义廉耻」,这个四维不能够张,「张」就是能够开张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讲求四维,如果大家都不讲这个四维,就是四维不张了,这个时候国家,就到灭亡的时候了。但是要知道,只讲「礼义廉耻」是不够的,管子他专讲这个,所以他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只能够成就一个霸业,不能成就王道。要讲王道,必须要讲「孝悌忠信」,讲八德,「忠信」就是在八德之中。所以你要用国家一般的臣子,最要紧的,就是要讲究忠信这两个字。
这个「忠信重禄」呢?根据郑康成的注解,他说这个忠信是,「有忠信者」,「有忠信者」就是指的一般的臣,就是群臣,他有忠信这种品德的人。你对待他,就是「重其禄也」,「重其禄也」,就是给他的俸禄就要加重,这是表示对他要有一种鼓励,鼓励他是「忠信」。那么因此,这一条就讲「忠信重禄」,凡是一般的臣子,他有「忠信」这种品德的,对于君主,对于事情一切都讲究「忠信」,那么这个国家待他,对于他的俸禄,那就是现在所讲的,一般的薪水,你就要给他多一些的,加重他的报酬。这样的话,「所以劝士也」,「劝」是一种劝勉的意思,也就是鼓励的意思。鼓励这些一般的臣子。
再下面一条,「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百姓」是一般的民众,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不只一百,所以讲一百的时候,是根据《书经》里面所讲的,《书经》在<尧典>里面讲,从天子到大臣,推广起来有一百个姓,拿这一百个姓,就代表所有的姓了,所以讲百姓是根据,《尚书》里面那里说出来的。那么因此这里我们了解,百姓就是包含,这个国家所有的老百姓。国君以外,在那个时候周天子,那个周天子的范围更广,天下了。天下的民众就更多了,拿我们现在讲,古时候有百家姓,现在有讲万姓,万族的民众。这里讲百姓是代表性的,所有民众的意思。
那么怎么样地劝勉,一般的民众呢?要「时使薄敛」,「使」就是在过去,国家有些事情,需要一般民众来办事情的。比如说地方修补道路、维护桥梁,做那些水利的河川的疏浚,疏导的这些事情,这个都是要当地方的民众,来办理地方的事情。你要办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这叫「使」使用民众。使用民众,你要注意到「时使」,要在什么时候来使用他们呢?孟子曾经讲过要,「不违农时」,违就是违背,不要违背农时。什么叫违背农时呢?在过去农业时代,我们中国古时候农作物,就是春天耕种,夏天是耘草,秋天就是收成。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到冬藏了,春夏秋这三个季节,这个时候都是农忙的时候。到了农作物秋天,收成完了以后,到了冬天就是农闲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要叫老百姓做地方的这些事情,正是使用民众的时候,这叫「时使」。
再讲「薄敛」,「薄」是比较轻微一点,不要太重,「敛」是什么呢?「敛」是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的。在古时候,大概就是用粮食缴给国家,到后来就是用货币代替了。这个都叫做「敛」,「敛」是由国家收取,农民的田粮,赋税的意思。国家要向老百姓,收赋税的时候,你要看到老百姓他的财力,他的农作物的收成好不好,你要体谅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一个国君能够体谅民间的,困苦的时候,你在收农的赋税的时候,不要太重、要「薄」,「薄敛」要收得轻微一点,减轻农民的负担,叫做「薄敛」。这样的时候,你叫民众工作,要顾虑到他的农忙的时期不要他去做,要在闲的时候,这叫「时使」。你向他们收取田赋的时候,要尽量地减轻他的负担。那么这样「所以劝百姓也」,「劝百姓」要使得,这些老百姓能够,对于你这个国君,就自自然然地拥护你,他的心就是归向于你,这就能够收到,劝勉百姓的效果。
再下面讲,【【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这个「日省月试」,下面一句,这个字本来是「既」字,「既」字在这里,根据郑玄的注解,「既」就是那个「饩」字,「饩」是什么呢?就是《论语》里面所讲的,「饩羊」,孔子讲,「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那个『饩羊』的『饩』,就是食字边,一个空气的气字,那么读系。这两个字,「饩廪」这两个字,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叫做「稍食」。「稍食」是什么呢?「稍」就是当『少』字讲,稍这个左边,田里种禾曲的那个禾,禾字边,右边一个智愚贤不肖的肖字,这两个合起来叫做稍。「稍食」,「稍食」的意思,就是在《周礼》里面讲,所谓「稍食」,就等于我们现在,国家发给公务员的薪俸,按月发薪水的意思是一样的。所谓这个稍食呢?食就是古时候,那个薪俸就按照,你拿多少薪俸就是,你应该一个月得了多少粮食,以这个做计算的一个标准。这个「稍食」就是,一个月的薪俸的意思,按月发放薪俸的意思,这叫月俸钱,我们现在就是拿货币来,做代表,古时候粮食做代表,所以叫「稍食」。「稍食」,为什么月俸叫稍食呢?稍当少字讲,这一个月的粮食不会太多的,叫「稍食」。
这个「稍食」要看上面这一句,「日省月试」,他在国家做事情,这个比那个群臣又要次一等的,这是替国家做那些工作的事,就是「百工」。这个「百工」,你每一天,看他工作的工作量有多少,叫「日省」,省就是省察,每一天看他做了多少事情,「月试」呢?就是一个月,到一个月的时候,就看他这一个月当中,所工作的份量多少,他努力不努力,这叫「日省月试」,经过「日省月试」,这种考核的结果,就订出他这个月,你该给他多少薪俸,这叫「既廪」。「称事」是什么呢?「称」就是相符的意思,符合的意思,事情就是经过你「日省月试」,他所做的事情,你给的他这一个月的薪俸,正好合乎他所做的事情,那么这样是很合理的,他多做,所得的薪俸就多,做得不够多的话,就按照他工作的成绩多少,给他多少这一个月的薪俸,这叫做「既廪称事」。这是「所以劝百工也」,这是一般的工人,替公家来做这些,拿现在来讲一般技术人员,各种技士,技工这些技术人员,你都要按照他的工作成绩,来计算他这一个月所得,这是很合理的。这是劝诱他的,劝勉百工的这些方法。
再下面就是,【【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送往迎来」,这是对待外国人,所以下面讲「柔远人」,「柔」就是『怀柔』的意义,「远人」呢?就是国外的,从外国来的那些人。在孔夫子那时候,比如说那是周天子的天下,鲁国以外的人,像齐国也好、晋国也好,这些都是外国人。就齐国人来讲,鲁国人到他的国家去,其它的国家到他的国家来,这都是外国人。拿我们现在的时代来讲,我们中国以外的外国人,其它的那些,各国的到我们中国来,这都是「远人」了。对于这个国外人来,国外人来有两种,一个是临时地到我们国家来,或者是来观光,这是一种,或者是到我们中国来办事情,另外一种呢?他就住在我们国家,是做一个侨民,比如说我们现在来讲,我们中国华人到外国去,叫华侨,是美国人或是法国人,英国人,到我们中国来,那算是外国是美侨、法侨、英侨,是这一类的,他是侨民。
那么这都是「远人」,对于这些「远人」,你怎么样待他们呢?「送往迎来」,所谓「送往迎来」,他临时地,到我们这个国家来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到我们国家来,他是外来的人,对于我们国家一切的情况,都是陌生的,那么我们对他们要很周到地,照顾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欢迎他,他们要回他们的国家去,我们要欢送他,就是送往迎来啊。怎么样送往迎来呢?这个国家有一个,对待外国人的来往,有一个,讲究「柔远人」的一套办法,这在古时候讲,国家制定的有一定的礼貌,对待外国人应该要尽到,我们地主应尽的礼貌。他来的时候,我们要给他很周到的安排,回去的时候呢?我们也帮忙他,一些旅途上的事情,都要让他到我们这个国家来,就好像宾至如归的,这么一个感受。至于说,他要长期定居在我们国家,做一个侨民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外国,住在我们国家的侨民,我们要拿善意对待他。这些事情,怎么对待他呢?除了他回国我们要用礼,一定的礼来送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又怎么样地欢迎他。
除此以外「嘉善而矜不能」,他有好处,做人品性好,我们要嘉,所谓嘉是对他要嘉勉他。所谓这个「善」它包含很多,他的做人的品德,他的工作的能力,一切一切,这都用个「善」字做代表了,凡是他这一切的,他有他的好处,我们就称赞他、奖励他。至于这个「不能」呢?比如说,外国人到我们国家来,他言语上,也许跟我们中国人的说话,有点不相同的,或者是他说的话,我们也不完全懂,这个我们总要想办法帮助他,彼此在沟通方面能够畅通。还有其它各方面,对于我们国家的一切事情,他不了解,这都是他不能的地方,或者是在生活,工作很多地方,不能够适应的时候,我们都要很热心地来帮助他。
这个「矜」的意思,「矜」就是『同情』的意思,我们同情他、协助他。协助他什么呢?他凡是不能的,能力不够的,我们都要关心他、协助他。能够这样地,就是「所以柔远人也」。我们对于外国人来的,我们用这样地来对待他,就能收到「柔远人」的效果。这就是用这个方法就是,奬劝外侨的意思,外国侨民到我们这里来,不管是暂时地、是久居的,用这个方法待他。这是奖劝于他的,这样奖劝于他,你想想看,他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之后,他自自然然地,就向他们国家的,一般人就讲了,我们到中国去,中国人对我们这样友善,那是一个很好的国家,这无形之中,就建立良好的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的关系,这就做了国民外交,最好的一种方法。
除这个下面就是说,【【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怀诸候」,这要讲究平时了。你天子治理天下,诸侯治理国家,都要在平时讲究,治国平天下这种道理。要想治国平天下,不是临时能够做得到。就在平时,就要这样努地去做。平时怎样做呢?「继绝世」,所谓「继绝世」,哪一个国家要灭绝了,灭绝的时候,你要能够让它再继续下去,不要灭绝了。这个为什么呢?中国自古以来讲八德,八德第一个讲孝道。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第一个讲孝,孝道,讲孝道,不但自己对于自己的,父母,祖宗要尽孝。你是天子,就要教天下人都要尽孝道,你是一国的国君,你也要教全国的民众,都要学着尽孝道,这个很重要。
教化民众尽孝,你怎么个教法子啊?你要拿实际的事实表现出来。事实怎么表现呢?你是个天子,比如说周家,周家得了天下的时候,他首先要建立太庙,建立太庙祀他的始祖,你天子建立太庙是尽孝道,报答你的祖先这个根本。你自己建太庙,建了之后,子子孙孙来祭祀祖宗,你自己这么做是不错啊。可是呢?你要想到天下人,以及前代的那些帝王,你要帮助他,这个孝道不能灭绝了,不能灭绝了。比如说,夏朝,这讲三代,夏朝亡了的时候,夏朝怎么亡的啊?夏朝是亡给那个夏桀王,夏桀王是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王是被成汤王灭了的。可是成汤王灭了夏朝,他就把夏朝还建立一个国家,建了杞国,杞就是我们一般,讲『杞人忧天』的那个杞,木字边一个己字,建立一个杞国,就是让杞国的,世世代代来继续夏朝的香烟,永久祭祀夏朝的祖宗。到了这个,成汤王是殷商的开国之君,成汤王后来,殷朝的末代皇帝,就是末代的天子是殷纣王,他是亡国之君,周武王把殷纣王灭掉了,可是周武王灭掉殷朝以后,他也把殷朝建立一个国家,就是宋国,让宋国也是子子孙孙来祭祀,殷朝历代的祖宗,这就是「继绝世」。
这个,「举废国」,「举废国」是…,就诸侯各国来讲的,就在孔子那个时候来讲,比如说周天子以内的,那些国家、那些诸候的国家。那些诸候的国家,如果有哪个小国,被大国灭了,这个小国,被外国的大国灭掉了。其它有正义的大国,总得要想办法把这个小国,让它建立一个后代,不要让它永久废除了。「举」是把它举出来,如果说有一个小国家,被别的国家灭亡,灭亡或者这个时间,已经很久了,甚至于他的后代,也不知道在哪里去找了。你这个国家是有道之君,你讲究孝道,你总得要想办法把这个,废除已久的这个小国,你要找到他的后代,把他的后代找到以后,把他举出来,让他继续这个小国家的后代,让他继续来祭祀他的祖宗,这个就是「慎终追远」的意思。
我们讲孝道,跟孔夫子学这个孝道,孔夫子讲的孝道,就是历史前代的,历代的那些王者所讲的。那么就是除了对自己的父母,「要慎终」,父母以上的历代的祖宗,都要一直追溯到始祖。就拿我们现在来讲,我们这个百家姓上,赵钱孙李等等,实际上有很多,不只一百家,不论多少这个姓,都出不了,古代三皇五帝的那些家族。那么这样「慎终追远」,一直追远追到最初的时候,就是三皇五帝,这是共同的一个祖先。因此我们现在一提到,我们中国就是『炎黄子孙』,都是同一个祖宗。那么这样讲起来,就是愈讲,愈感觉得很亲切的关系。这样的话,「继绝世,举废国」,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后代的子孙,能够一直继续祭祀他的祖先。
还有呢?「治乱持危」,所谓,「治乱持危」,看见其它的国家有了内乱了。有了内乱了的时候,就要帮助他,把这个乱能够平定下来。这在春秋时代很多的,齐桓公,晋文公那个时候创的霸业,一方面是对付外族,所谓「尊王攘夷」,尊重、尊奉周天子为王,「攘夷」对于,外国那些夷狄共同的防范,不让他们侵犯到,中国的境内来,这是他们共同的霸业。对于周天子所治的这个内里,各国诸侯之间,他们如果发现哪个国家,有内乱的时候,总是要帮助他平定内乱。例如说孔子那个时候,『陈恒弒齐君』,在齐国发生臣子来杀君主了,孔子就请鲁国的君主要出兵,出兵什么呢?就讨伐齐国的内乱。举这一个例子,可想在当时候,真正一个国家的君主,是有道的时候,他都要帮助,其它的国家平定内乱,这叫「治乱」。
「持危」呢?看见这个国家,其它的国家有危险了,国内有种种的危机出现了,所谓持危是什么呢?危有危险,还没有到『臣弒其君』的程度,眼看好像快要乱了,有危险要出现了,这要「持」啊,「持」就是把它扶持起来,不让它危下去。「治乱持危」,这就是对待其它的国家,这是讲究国际上的一种正义感。这种的作法,拿我们现在国际的现况,也还是需要用这种道理。「朝聘以时」呢?平时就要讲究敦睦邦交,就是就周天子来讲,他也要各国的诸侯,有一定的时候来朝见天子。诸侯与诸侯之间,也有互相来往,那么这叫做「朝聘」,「朝聘以时」呢?就是讲究适当的时候,互相来朝聘的。今天你去拜访他的国家,他的国家然后又来报聘于你,来拜访你。诸侯对于周天子,那当然不必说了,也是定时候要朝见天子的,这是平时交往之道,这叫「朝聘以时」。在「朝聘以时」,要注重什么呢?「厚往而薄来」,「厚往」就是,送他的时候要得很厚。就拿天子来讲,诸侯来朝见天子的时候,天子怎么样招待诸侯呢?要很重地招待他,以重礼来招待他,不能太薄了。
「而薄来」呢?诸侯要,有什么进贡天子的时候,天子就交待诸侯,你不要带很重要的礼物来,带一个很轻微的就好,表示一个礼就可以了,天子与诸侯是这样的。诸侯与诸侯之间也是如此,人家带这个礼物来,不管是怎么样地很轻微的,你回报他的时候,要加上很重的,很厚的来回报于他。这样地「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这样就是能够,「怀」是什么呢?也就是怀念,彼此怀念,所谓怀就是彼此把对方,放在自己心里面,就是讲究邦交,讲究睦邻之道,不是专门注意形式。真正发自于,内心那种很深厚的交情,这个交情是存在心里面,这叫「怀诸候」。你时时刻刻心里,有这个老朋友,这个诸侯是在你心里,是你很好的一个朋友。你这样地怀念诸侯,其它的,他也相对地来怀你。这样你想想看,天子你可以得到,天下的诸侯来怀念你。诸侯与诸侯之间,你也可以得到所有的诸侯,对于你也是诚心相待,这是天下怎么不会太平呢?这样互相来往,平时这样「厚往薄来」,那一定是,天下就跟一家人是一样,这叫怀诸候。说到这里,休息几分钟。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