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4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压缩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关键领域和环节技术改造、深化改革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实,正像陆放翁告诫他想学写诗的儿子陆遹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样,重点产业的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之外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一、调整信贷方向,优化投资结构
通过对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消费状况、热点分布等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现阶段的资金流动过剩只是局部的、结构性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流动过剩。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民间流动性滞存。另一方面表现为投入到房地产、钢铁、汽车、化工等行业以及股市、大宗商品等的资金过度集中,流动过剩现象十分明显,导致房价连续飙升,产能大量过剩,股市剧烈波动;而投入到农林业、包括先进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科技开发与应用、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国民福利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这些行业和事业的发展。如果仅仅从减小货币供应量、回收流动性等方面入手,就会给本来就缺乏资金的各个行业、各项事业带来致命打击,经济失衡现象将更加明显。
银监会和央行应该对银行的信贷方向作出明确指引和要求,发挥信贷引导投资、资金推动产业、税收调节的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流动性均衡,消除局部失血、部分流动过剩的现状。
二、整治创富环境,振兴实体经济。
随着政府运作的逐步规范,管理的触角不断深入到各个层面,中小民营企业过去享有的避税、免费、政策优惠等空间变窄,政府的管理漏洞少了,政策灵活性也远不如以前,对融资的监控力度加大,资金筹措越来越困难,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加重,加上劳动法的实施,投资者对劳动力使用的自由度变小,成本大幅上升……由于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投资创业、生产经营环境相对恶化。如税务部门要求中小企业加装税控机、设置专职财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特殊岗位员工持证上岗、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求中小企业员工购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广东省政府对小水电站收取2%管理费等等,都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今年央行多次提高各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创富环境更趋恶劣,可以说实体经济的运行已经进入“洼地”。这也迫使民间资本大量从实体经济撤出,转而投入到热点行业和股市之中,导致资产泡沫不断膨胀,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应该及时整治地方政府各种违规违法收费行为,完善各项服务,尽可能减轻投资创业和生产经营的社会负担,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创富成本。同时,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引导社会投资向实体经济集聚,控制产能合理分布,在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同时,扶持涉及民生的各种产业和各项事业,使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创新热情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产业振兴大局。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没有什么作为,执法力度远远不够,覆盖面也很小,致使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时间长,而盗用知识产权成本小、见效快、风险低,因而各种盗版、仿冒、制假现象此起彼伏、屡禁不止,这无异于在鼓励企业和个人剽窃发明、侵掠专利、抛弃创新,使得很多企业辛辛苦苦取得的科研成果变成为他人做嫁衣,在创新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无法取得相应回报,无奈只能停办研发机构、减少创新投入,对发明专利和核心技术实行拿来主义,跟着外国人的尾巴走,特别是在尖端科技和核心技术方面被别人当作木偶来操纵,成为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厂和国际廉租生产线,国民劳动创造的财富流入外国人的腰包,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国际廉价商品的同时,自己却在“低收入、低福利、无保障、无权益”中艰难度日。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打击、全面遏制侵权违法行为,比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更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比政策法规和巨额奖励更能激发民众发明创造的信心和热情,比引进任何高精尖人才和先进技术更能迅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大作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四、增加国民收入,有效拉动消费。
目前,我国抑制国民消费的主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民收入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GDP、财政收入、税收分别以年均递增9.8%、22%、33%的速度迅速增长,但国民收入的增长仅仅是可怜的6.7%,远远低于GDP的增长,更不要说与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增长速度相比了,财政收入及税收的过快增长是政府与民争利的直接体现,何况这极低的增长速度里面,富人收入的增长把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拉高了,普通百姓实际收入的增长还达不到这个数字。二是生活成本过高。中国的物价总体上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物价要高出很多,特别是用物价收入比来衡量的生活成本指数几乎是世界最高的,这使得国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占了个人收入很大的比重,民众的消费欲望很难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三是经济负担过重。住房、教育、医疗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很多应该由国家承担的交通、通讯、供水、用电、环卫、绿化等社会公益和公共事业都直接或间接转嫁到民众的头上,国民的各种税费负担也很重,压得民众喘不过气,压根儿就不敢消费,或无力消费。四是收入中不可支配部分比例大。政府强制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以后,民众的年收入几乎有一半缴交给政府社保部门管理,变为存在银行里面的死钱,自己根本无法支配,可支配的收入极为有限。五是国民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残疾人、失业者应该得到国家必要的帮助和补贴,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中国政府目前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利益分配应怎样调整、向什么群体倾斜?如何平衡各种利益、体现社会公平?这都需要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去调控。政府只有分析查找出抑制国民消费的主因,研究破解之策,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拉动国内消费。政府必须在上述五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减轻国民经济负担,解除国民后顾之忧,使国民收入增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让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极大地改善民生。
五、建立诚信社会,规范经济行为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前提和要则,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人民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文明的灵魂和生命,个人无诚信不立、组织无诚信不盛、国家无诚信不强。然而,我国目前社会诚信缺失和公民道德危机现象极为严重,使国家信誉、市场秩序、投资环境恶化,社会成本、经营难度、创富风险大大增加。如近年来连续发生了毒大米、黑心月饼、瘦肉精猪肉、吊白块粉丝、硫磺熏馒头、矿物油瓜子、阴沟回收油以及工业酒精勾兑的酒、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的蔬菜、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都是由于部分生产企业和工体工商户只追求经济利益,不讲诚信、道德沦丧、践踏人伦生产出来的,在社会上甚至国际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
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法律规范,舆论监督”,做到四个“统一”。一是要把诚信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统一起来;二是要把诚信建设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三是把诚信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统一起来;四是把诚信建设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统一起来,构筑全面而完备的由政府信用、组织信用、个人信用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设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会约束力,使各种行为主体都能够自律尽责,诚实守信,规范各种社会和经济行为,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然,要实现重点产业的振兴,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只有这些产业之外的工作做好了,才能筑牢产业振兴的基石,为产业振兴营造良好的环境,给产业振兴带来活力和源泉,重点产业振兴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