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将中庸作为仁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孔子将中庸作为仁的最高境界
一、基本观念:
在记录孔子主要思想的《论语》一书中,实际上提及“中庸”概念的次数并不多,但却将中庸作为仁地最高境界。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中庸思想是最难达到的。为什么孔子将中庸思想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并给予如此关切和注意呢
二、原因分析
仁是孔子价值理念的核心,就其范围而言,包含了个人、个人与家庭成员、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一切范围内的相关优良品质和道德准则;就其形式而言,不仅包含了仁的内容,也包含了仁的形式。人的价值体系和表现形式均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需要对各方面进行仔细权衡,并做出一个选择。中庸的思想就是一种权衡之学,避免人们走向极端。权衡者不仅需要高超的个人道德素养,而且还需要高超的智识以及勇气,仁智勇缺一不可。
中庸思想之所以是最高境界,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庸思想直接指导的是人的实践行为本身,是人类将自己的内在思想外化为实践行为、外物和影响外物的过程的重要准则。而儒家思想最强调的就是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单个价值而言,大家都知道善和恶,如尊老爱幼、友善待人。但实际上我们现实生活中又出现许多违背单个道德标准的行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多种价值标准进行衡量时,选择一种有利于个人利益,而不利于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行为方式。从道德本身而言,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对某种社会利益的一种权衡和利益分配规则。如孝敬老人,其实就是让老人有吃、有穿,和精神愉悦。这就需要从物质分配上和其他方面给老人以适当的照顾和尊重,而年轻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凡是涉及利益分配的,必然涉及两种利益的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没有利益问题。利益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而不仅仅在于利益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
既然有矛盾冲突,就必然涉及权衡问题。中庸作为社会权衡的尺度,是要结合大多数人的标准,而选择一种更为合理,更为符合多数人人性标准的行为标准。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