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上海方言不等于肯定“乃伊组特”
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但是,像南方的每一个城市一样,方言阻隔着外省青年对城市的深入,在上海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需要进入上海的外省青年学习上海方言,以达到两者的交流和交融。因此,在进入上海的外省青年中,学习上海话已经成为一股颇为生动的热潮,而关于上海方言的讨论也日趋深入。
12月23日,在上海市民中有广泛影响的新民网头条新闻,就是一篇关于上海方言的报道。有市民表示,上海方言中有些词语带有过重的市井气,甚至有些是以前地痞流氓的常用词语,因此建议在学习时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此,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骂人的词语,普通话里也有。而方言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也没有庸俗高雅之分,关键只是在于说的人怎么用。
钱乃荣教授的这个观点,大体上来说没有错,但是,他举了一个例子用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却正好从反而证明他的这个观点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他说:“比如最近流行的‘乃伊组特’,原来黑帮流氓使用的词语,意思是将一个人杀掉,但现在很多竞技场上会有,意思是战胜对方取得胜利。”自从滑稽演员周立波在他的“海派清口”中用了这个词语以后。“乃伊组特”在学习上海话的外省青年中大为走俏,但是,如果我们想到,周立波的演出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上海方言词,为什么惟独这个“乃伊组特”会风靡起来?很显然,这个词语的走俏,是值得剖析的一种社会现象。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建设大力推进的同时,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处于底层的民众受到的压力越来越重,这导致一些暴戾之气在社会上蔓延。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越来越少,年轻人刚踏上社会就面临职场上的种种勾心斗角和利益算计,在当下社会,人类所应该具有的古道热肠和悲悯情怀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稀有资源。“乃伊组特”的走俏,显然有这种社会现象的曲折反映在里边。周立波将这个差不多已经消亡的方言词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固然达到了他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令人反感的社会影响。
诚如钱乃荣教授所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庸俗高雅之分。但我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词语,除了一些最基本的词汇之外,大多具有褒贬色彩,用词语组成的句子更能表示出各种丰富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色彩就带来了庸俗与高雅的区别。钱教授说,现在很多竞技场上也会有“乃伊组特”的说法,但是我想,如果刘翔走进田径场,面对他的竞赛对手轻蔑地说上一句“乃伊组特”,虽然他并不是想要剥夺对手的生命,但他的“阳光形象”肯定要大打折扣。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市场竞争已是家常便饭,但是这种竞争的目标如果只是“乃伊组特”,带来的只能是市场垄断,而不是市场的繁荣。最近发生在腾讯和360两家网络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抨击,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两家公司在潜意识之下都奉行了“乃伊组特”的原则,虽然他们自己没有这样说过。
普通话中确实也有骂人的话,但是我们提倡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推广这些骂人的话。同样的道理,我们爱护上海方言,学习上海方言,同样不是为了学习、欣赏上海方言中某些词语所表现出的低级趣味。语言不是孤立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现实,因此,语言学家必须穿透语言的表面看到它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通过语言学的功能发挥来对社会起到扬清激浊的积极作用。因此,当“乃伊组特”成为流行语的时候,如果说一些年轻人因为好奇而学着说说还情有可原的话,一个了解这种词语语源的语言学家就有责任向青年学子讲清楚它的要害所在,提醒民众警惕这种词语流行对世道人心的戕害,不然,语言学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