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亚洲人拉动经济 西方忧心中国百姓不存钱


  美英储蓄率经常沦为负数 想靠亚洲人存钱拉动经济

  西方忧心中国百姓“不存钱”

  “存钱”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很普遍、很私人的话题。然而,银行窗口前排着长队的存钱大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流向”。由于存钱“太猛”,欧美人将自己爱花钱的坏毛病赖在了中国头上,并指责中国人不爱消费有损西方经济。如今,在通货膨胀的阴影下,中国人的储蓄意愿被投资意愿取代。此举也引发了西方的担忧。此前不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频频指责“中国的过度储蓄是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现在“储蓄过度”却突然变成“储蓄缺乏将遏制全球增长”。“中国不存钱,世界怎么办”?西方又给中国出了一道难解之题。

  西方依赖亚洲人的储蓄

  近两年来,西方许多国家的储蓄率都在零附近挣扎。目前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100美元要花100.5美元。相比之下,许多崇尚节俭的东方国家储蓄率一直很高。韩国官方日前表示,韩国的总储蓄率跌至30年来的新低,但仍达30%。中国的家庭储蓄率约为30%,而整体储蓄率约为50%。如此分明的反差也让西方一些人想着法把危机的源头往东方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成了西方“储蓄过剩危害论”的代表,他甚至称,“中国储蓄助长了美国的房产泡沫,美国人太爱消费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太爱储蓄了”。

  不过中国居民储蓄意愿最近出现下降的趋势,却引起西方新的“过敏”。《华尔街日报》题为“ 中国不存钱,世界怎么办?”的文章写道,过去25年来全球增加的储蓄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和其他更穷的国家,这些钱流向更富的国家,尤其是美国。但这样的“好事”未来几年都将消退,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全球储蓄过剩可能轻易变为全球储蓄缺乏,这将遏制全球经济增长”。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日前公布最新报告《告别廉价资本》的报告称,未来几年内,新兴市场的投资会增加,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同时这些国家的储蓄开始减少。报告中说,全球的企业、银行、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都将不得不适应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中的资本更昂贵、不再那么充足,这个世界超过一半的储蓄和投资都发生在新兴市场。

  不仅是对中国,西方还担心其他亚洲国家储蓄下降。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日本的储蓄危机”文章称,这个昔日发达国家中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正在走向一场“储蓄危机”,日本家庭在1990年的储蓄率还有15%,目前已下降到3%。如果日本储蓄率继续下降,它不但无法再向国际输出1750亿美元的资本,而且还可能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储蓄。这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英国人想存钱但无钱可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又开始想起存钱的好处了。德国人去年将收入的11.2%用于储蓄,这是15年来的最高。习惯于“提前消费”的美国也出现“Y世代”, 美联社称,这是指经历此次经济危机的年轻一代,他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要勒紧裤腰带”。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一名工作两年的员工桥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他拼命工作,年底拿了公司奖励的98万日元的奖金。本来他想慰劳一下自己,买一块价值60万日元的手表,但年长的同事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他说,“现在,已经不是买奢侈品的泡沫时代了,还是存点钱吧”。他最终决定把其中的70万日元存入银行,余下留到圣诞节和元旦去旅游和消费。

  日本东海银行生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脊尾吏思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人曾经受美国的影响,过度追求消费,以至于全球几乎所有奢侈品厂商都在日本开设了店铺,把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分开来,设置“日本区”和“亚洲区”。但是,泡沫经济让日本人意识到放弃储蓄就等于放弃了生活的后备。现在,一些日本家庭连给孩子交学校饭费的时候都拖延。对日本人来说,放弃储蓄的教训是深刻的。

  英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英国储蓄率半个世纪以来历史性地呈现负数,很多英国人存款账户上的数字甚至为零。英国人真的不存钱了吗?《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随机走访了5位当地人,除了一名高收入人士外,其他人答案都是“没有”。37岁的卢克是伦敦一家信贷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我的月平均收入是3751英镑 ,但现在全家每月支出却有3792英镑。”卢克说,他现在每个月不得不利用各种信用卡“套”出现金来弥补支出亏空,现在连圣诞节的开销都是能省则省。卢克说,“我现在真希望前些年能在银行里存有一笔钱,但哪里再有闲钱去存?”

  西方储蓄率被过度消费销蚀

  其实西方国家民众并不是一直不爱存钱的。1960年-1985年,美国家庭平均将9%的税后收入储蓄起来。1985年后,美国储蓄率才不断下降。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布里坦日前专门撰文回忆起英国“国民储蓄运动”的美好时期。当时英国人在政府的号召下,尽可能将节约下来的积蓄都存入一家叫作“国民储蓄”的银行,这场“国民储蓄运动”延续了20多年,由于“国民储蓄运动”为英国储备了数以百亿英镑的储蓄,给财政提供了重要支持,英国政府每年发布财政预算案时,财政大臣都不忘首先感谢“国民储蓄运动”。

  然而,西方民众的储蓄习惯在政府“消费主义”的鼓励下逐渐消失。美国是信用卡普及率最高、透支消费最流行的国家,平均每人拥有多达6张信用卡。在英国,办理信用卡只需一张有姓名和地址的水电账单,而信用额度也会在18个月内上涨10倍。与此同时,西方家庭负债率却不断上升。8月,全美信用卡坏账率达到创纪录的11.49%。英国消费者债务今年超过1万亿英镑。英格兰银行警告说,“这个数字意味着所有英国人都坐在定时炸弹上”。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影响储蓄率的高低有很多因素,并没有一个定论,影响它的因素有经济发展阶段及文化背景等,如在儒家文化区,有崇尚节俭、反对奢华传统。

  一些经济体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储蓄率都很高,这样才能大量投资,加快增长速度。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90年代储蓄率曾长期高达30%以上,新加坡高达50%。随着发展成熟,储蓄率才慢慢降低。

  加拿大CTV电视台的一个专题报道称,通过增加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中国的消费会提高,储蓄率会下降,但东方人的勤俭传统和未雨绸缪的习惯,中国永远不会达到西方70%的消费率。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罗奇则劝诫同胞称,“美国人一直相信可以不存钱保持发展,把自己的家变成取款机,但卡已被收走了。”(于景浩 丁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