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


     

  面条是小麦主产区人们喜爱的食品,据说最早的实物面条,由青海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陶罐中发现。建立周王朝的周族擅长农耕,世代居住于现在称为古周原的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那里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诗经》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苦菜都能长成甜的,小麦就更不在话下。这促成了现在陕西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臊子面,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臊子面,以岐山最为正宗,放眼西安大街上,岐山臊子面招牌满大街都是,还有些店铺写成哨子面、嫂子面。写哨子面的理由挺充分,说那面薄劲光,吃起来稀里哗啦,跟吹哨子似酣畅淋漓的,就叫哨子面;说叫嫂子面的,多半是有点红袖添香的意思,想象嫂子白嫩的小手给面团做SPA,吃面的时候更增了点额外的秀色。

   按照做法来看,我认为叫还是叫臊子面最为正宗。

   何为臊子?臊子就是切得很精细的肉末,《水浒传》鲁提辖戏弄镇关西,打着经略相公门人的旗号去郑屠户铺子买肉,还叫镇关西将10斤精肉细细地切成臊子,最后终于成功惹恼了郑屠户,臊子这词,故而有之,就是肉末。以炒熟的肉末配合其他菜蔬做佐料浇头。自然这面条也就叫臊子面了。

   说起岐山臊子面的特点,主要是“薄劲光、煎稀旺、酸辣香”。

   薄劲光是指面条要薄,要光滑,要有劲道。做到这点,首先要把好选料关,选择产于古周原一带的面粉做原料。然后就要在和面揉面上下功夫了,为了做好这道工序,很多面馆都有专用面床,和面师傅将面揉得恰到好处后用大擀面杖擀好,再用大铡刀切面,面条切得又均匀又细,吃起来绵长不断,非常劲道。

   煎是指汤的温度要高。一定要烧到滚开滚开;稀说的是面少汤多,最讲究的臊子面叫一口香,小碗里就一点点面,一口就吃完。旺讲究的是佐料丰富,臊子要多,配料齐全。炒臊子时候放得蔬菜主要有黄花菜、木耳、豆腐丁、胡萝卜、土豆、鸡蛋饼等等,还要切成小粒,和肉臊子一起下锅加辣椒末爆炒后加高汤,这叫汤臊子。面条在大锅煮好,捞上后漂洗下附着的沫子之类,装碗,浇上滚烫的汤臊子,上面再加点绿叶菜末,比如韭菜蒜苗之类,这叫飘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臊子面就能上桌了。

     酸辣是岐山臊子面的主要特点,辣椒用的是本地的秦椒,这种辣椒和四川的不同,除了辣之外更多一份香气。做到酸,使用的醋就要绝对好,一般用的是本地有名的户县大王醋。一些更讲究的面馆,会在臊子汤里加点用鸡肉汤骨头汤,这样味道会更加醇香。

     现在很多面馆用了机器轧面,臊子面的味道就大大打了折扣。要想吃得最地道,还得找纯手工的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