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能否继续过去的辉煌呢?一个更明显的迹象是,任正非的那把价格刺刀已逐渐锈蚀,技术+低价双轮战车已无法带领华为走得更远。从近年来华为在国际市场遭遇的挫折来看,华为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已经在困扰其走向更广袤的国际市场。
任正非是过去十年中国产业的代表,但有人强调他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
任本人用了22年时间,在华为内部树立了一个威严的家长形象,对外则处处表现出理想主义的执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若想在国际舞台上表演,具有政治智慧是充分条件。而政治智慧似乎从来就不是任正非所擅长的,这一点,在收购2008年收购3Com失败、收购摩托罗拉遇阻以及与思科的诉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至于赏识任正非的人评价他是一个又犟又倔的理想主义者,批评者则认为任是一个在规模经济学优秀,但国际关系学不及格的学生。
在遇挫澳大利亚市场之后,华为曾颇费周折将澳政府几位部长级元老招致麾下,试图消弭因意识形态分歧导致的生意受损,但很明显,这是华为、是任正非最不擅长干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任选择的是意气用事。
热衷于研究华为的财经作者们不假思索地把任正非描述成一个铁血无私、做事励精图治、雷厉风行,但不讨行业喜欢的领导者。他在媒体眼中也一直是个喜欢冒险、挑战、固执的家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在惨烈的价格战和快速复制既有成功模式已经使所有对手感到畏惧的时候。
任正非的杀伤力让思科们颤抖,同时也注定了自己的命运绝对不是一个温柔的结局。当快速扩张与企业内核建设的脱节冲突积累到一个营收300亿美元的企业无法承受时,矛盾势必集中爆发:海外封堵、骨干出走、管理层后继乏力,沉重地考验着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船长。
在接班人问题上,任正非落后了柳传志10年,后者在2001年已经完成联想拆分,并将联想和神州数码分别交于接班人杨元庆和郭为。理论上说,发生在10年前的那次权杖交接,使联想找到了管理思想大师汉迪描述的“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如果没有那次拆分,今日之联想恐怕仍会在转型-退缩之间进退维谷。同样,如果华为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它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它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按一种模式追求成功的曲线,或许正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一招能打遍天下吗?即使能,还能打得过漫长的时间吗?显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曾经闪亮的招式会逐渐地、甚至在一夜之间失去作用。任正非所代表的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一个过去的思维模式。如今的华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位按照现代商业伦理布局未来的领导人。
金庸说,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同样,尽管任的个人烙印驱动华为发展已经略显疲态,尽管华为的明天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依然是我们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