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执行团队的“七步曲”(四)


     提起模仿,人们会想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照葫芦画瓢”的例子,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东施、邯郸、照葫芦画瓢的人都很笨,没有创新,没有出息。其实,对普通的执行者来说,一生中的创新也就那么一点,大部分还是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精华,而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模仿,学习最简单的方法。训练营销人员,不要直接打客户的拜访电话,如果那样,接到拜访电话的客户再也不来了,即使换了其他优秀的营销人员也无法挽回。因为新员工在基本功都没有练好的情况下,客户需要解答的问题,例如产品的性能是什么?该产品和别人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果销售人员对这些情况一问三不知,客户肯定会流失。

    操场上不流汗,战场上必流血,模拟训练很重要。新员工必须经过模仿训练之后才能正式上岗,模仿往往能够弥补能力的不足。

    在日本中小企业中,大部分雇员的素质并不高,工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也不比国内同行好,但效率却很高,很有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模仿。比如,在日本从事铁路桥梁设计,日本公司雇员素质远不及国内设计院的同事,但设计图和设计计算书的质量仍然很高。原因是日本企业选用的样本比较标准,雇员也照样本认真做,因此做出的东西质量很高。

    每当新设计规范发行时,“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就会发行相应的设计算例或范本。设计算例都是由专家做的,并且经过了反复检查审核,覆盖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堪称精品。这些精品说穿了就是为了教大家模仿用的“字帖”。

    每当要进行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便选出相应的算例,然后基本上按照相同的步骤展开工作。通常情况下,按部就班就能完成80%~90%的工作,剩下很小的一部分才请教专家或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一个工程下来,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进步显著,几个工程下来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设计思路,并且通过总结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几年下来,大部分人已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了,优秀者甚至已成了专家。所以,模仿是执行训练中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提倡模仿。

   

 

    模仿,是通向创造的桥梁。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连模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一步了。

    在产品制造上,港人与内地人的模仿会有所不同。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一个团队,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

    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连美国人都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