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带来什么惊喜?


  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横空出世

  国务院近日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此前国务院批准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进行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实验而选定的地区。为了区别于1980年代的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常被称为“新特区”。中国一共设立了3个全面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深圳市;6个专题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城市圈、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和山西省。2010年,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原则性不再接受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协调性、联动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可以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平稳有序推进改革进程。

  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与其他八地相比,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从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深圳市全面型试验区,到设立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专题性试验区,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特区主要表现在经济对外开放,对于体制改革意义不大,通常情况下着重吸引外资,以增进当地税收,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配套改革试验区则注重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求全面发展,力图带动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共同进步。

  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党的“十二五”规划的有关《意见》明确提出,未来的一个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务院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