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前几日到深圳去参加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台湾齐邦媛女士所著《巨流河》入榜十佳,我写入选理由云:“《巨流河》是一部以个人经历记录民国时代变化的作品,它通过个人讲述展现历史局部成因与细节过程,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思考用文字记录,通过这些事件告诉读者另一种观察角度,并全面记叙了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危亡时刻家庭遭受的毁灭,亲人朋友投身抗日的壮烈场景。情感细致,文字从容,是难得的平实之作。”这段话讲得比较简单,愿意借此多写点文字来谈这本书。

《巨流河》本属个人对时代与生活的回忆,充满个人生活的细节,从东北流徙到南方,再因日本入侵而逃亡去西南,历尽千辛万苦,平凡琐碎,大背景下写民间小生活,最能以小见大,直接记录当时的社会与生活状况,情动天地。作者的文字铺陈流畅,娓娓道来,颇为耐读,叙述平实感人,常引人慨叹不已。另一方面,作者的描写张弛有度,情绪把握得当,留给读者可资嚼味与想象的空间,有思考余地。全书可分作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为在大陆的经历,后部分为去台湾后的生活。对大陆读者来讲,书的前半部分有波澜壮阔之感,而前部分又以郭松龄兵变与抗日战争爆发为两大重要历史背景,叙述原由评议得失,事件人物风云变幻,令人心潮起伏,后半部分记作者在台湾的生活与发展,因无大历史或大事件作背景,则流于个人琐屑凡事,读来颇感乏味,也无甚意义,可见个人回忆录多因历史事件作背景,才可具备价值。

《巨流河》一书对郭松龄兵变记述较多,此前我们读到这一事件,多从那些拼凑的张学良传记里得来些模糊记载,除语焉不详,还将郭松龄兵变作道义谴责,有预设立场之弊。齐邦媛之父齐世英先生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得张作霖赏识任职军中,又随郭松龄征战沙场,结有情谊,当年参与其事,为郭松龄部要员,因此作者得知郭部兵变原委甚详,情理之事记在书中,可为史家参考。过去出版有许多写张学良先生传记,多将张学良拔高歌颂,实在与史有孛,张氏曾言自己对国家有罪,此语多可玩味,除丢失东北国土遭民众唾骂,尚有西安事变之举损伤国体,轻率与冲动带来的灾害,大约也在他的悔意之中吧。

书中记述日本侵华战争,悲壮浩荡,《七七事变》一节有段文字记述,可以让我们今天的读者看到当时的情景:“空袭警报有时早上即响起,到日落才解除。日机一批接着一批来轰炸,主要是炸浦口、铁路军事重地及政府机构。政府已开始紧急疏运人员和资料往西南走,留下的人在临时挖建的防空室办公,每天早上出门连能否平安回家都不知道。”国家兴亡时刻的惨烈,民族救亡的雄壮,都在作者笔下舒展开来,“到了九月,整个南京市已半成空城,我们住的宁海路到了十月只剩下我们一家。邻居匆忙搬走,没有关好的门窗在秋风中噼噼啪啪地响着;满街飞扬着碎纸和衣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空荡的威胁。”这是南京沦陷前的景况,国家与个人的意志,都在作者叙述中复活:“我永远也忘不了,每天愁苦病弱的母亲,黄昏时勉强起床迎回眉头深锁的爸爸,总有再庆团圆的安慰。”从家庭看社会,当时的状况可以想见。随后的记录,正是作者个人的求学生活与八年抗战系于一体,让人直观到八年抗战的全过程,给读者展现民族的艰苦卓绝奋斗侧面,以及个人在国难中的情感淀积。

书中记录抗日战场的感人之处甚多,有一个不大为人所谈的事,便是当年的战时邮政,“战时为了公务和大学生便利,每车正式收费搭载二人,需验证件,以保障信件安全。”由这里引述下来,说:“我后来读到一本清朝史,说中国邮政是最早现代化的政府制度,服务人员水准高,最可信赖。到台湾后,邮政仍是安定的力量之一。”这样的论述很可拿来与现在作点比较,前些日子收到香港董桥先生来信,看邮戳知道邮寄一封普通信笺从香港到北京要费时十五天,民国时期已有邮政专机运送信件,尚可在几日内将邮包送达,六十多年后我们的现代邮政竟不如前者,这样的时效未知是否与清朝相当。书中另有记述陈纳德将军事迹,所描述当年状况颇为感人:“陈纳德在重庆的告别仪式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热情感人,两百万人挤满了街道和临街的门窗,他的座车无法穿过人群,人们手推着他的车子到欢送广场,全城伤痕累累的房屋上挂满了各种旗帜,许多绣着飞虎的队徽。蒋委员长亲自授赠其中国最高的青天白日大勋章,表示中国人民对他多年血汗相助的感谢,美国政府也在此授予特勋金十字勋章,并挂上第二枚橡树叶奖章。这一年陈纳德五十二岁。正因为他来到了神秘遥远的最高,脱离了美国正规军的律令,以近乎江湖闯荡的个人魅力,聚集了千百个同样的好汉,用驱逐机的战术解救了地面上无数苦难的生灵。”这样的历史与这样的人物,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读之促人泪下。

2010-12-3,2010-12-12修改,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