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不力? 国计民生与GDP的利益纠葛伤害的是公众
文 陶凯龙
据《法制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近日在北京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对我国今明两年的房地产形势与调控作出分析,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 蓝皮书特别指出,目前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蓝皮书也对明年的房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
真是验证了一句话:减肥减肥,越减越肥;房控房控,越控越高!
衣食住行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普通人来说,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住房在当今的社会里成为敏感的话题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
换句话说,住房问题也考研了政府的执政力!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新的宏观调控后,社会舆论先是指责开发商暴利,后又质疑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房价问题已经从一个市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出现反弹。
在78家房地产为非主业的央企“磨磨蹭蹭”不愿退出市场的时候,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根据这一名单,目前多家银行只能对16家房地产央企提供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
尽管央企表示逐步退出房地产,但是真正央企退出房地产就能够解决高房价的问题么?
事实上即便央企真的退房了,房价也会照样高。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再度出现反弹,其中8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仅14个城市环比下跌。
当房产成为暴利行业成为一些掌握社会财富和权利的致富行为时,受伤害的是普通的公众,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产生暴利的财富工具。
中央政府即使下决心调控房价,但是因为中央政府本身没有土地,土地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往往是地方政府低价从百姓手里收购的土地转手翻倍的卖给开发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以政府国有建设为名大量囤积土地以换群政治和经济利益。
房地产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地方财政GDP主要来源之一,银行也因为房地产开发贷款赢取了利息,在以经济数字为政绩考核的制度下,地方政府可谓名利双收。
一旦公众都不去购买住房,只要坚持两年的时间,那么就会出现大量房地产破产倒闭,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势必也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政绩,相信最终害怕的不是公众,而是另外的一些部门和人员。
可是,公众可以等到两年的事件不住么?显然荒谬。
调控房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住房问题不解决牵动的是民众敏感的神经,伤害的是民心。市场化运作的房地产应该是健康发展的,而不是成为权富人掌握财富的手段和工具!
对于缺少住房的普通人来说,手里屈指可数的钞票注定是住房成为梦想,而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手里有房子,主动权就在自己的手里。
如此看来,显然政府调控房价的成效令人不满。
政府执政力是建立在保障民众基本的生活要求和公平公正的制度上需求,房价调控不力制度上或许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执行力度问题。
再好的政策需要贯彻执行,当经济与民生发生冲突的时候,考验政府的时候也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