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蓝藻如绿漆是仇和治污的必然


滇池蓝藻如绿漆是仇和治污的必然
 
 
 
这一幅“昆明滇池暴发蓝藻,湖水如绿漆”的照片是人民网人民视线发布的一组照片之一,并配发新闻:“2010年11月29日,因近日气温回升,云南昆明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翻滚的湖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气味。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当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我不是昆明人,但是对于滇池污染水质上升为劣Ⅵ类,并爆发蓝藻必然性我心中是有数的。这个话题还需要从2008年仇和治理滇池的事情说起,那时候北大教授姚洋也算是一个人物,他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圆桌论坛说:“如果一个政府把注意力全放在经济增长上,他的行为一定要扭曲。你看仇和到昆明市去当市委书记,他下的指标是每个局都必须去招商引资,你可以想象,民政局也去招商引资、教育局也招商引资、环保局也招商引资,我就在想,昆明是最后一块净土,如果仇和在那儿干五年,估计滇池也完蛋了。”
随后仇和就邀请姚洋到昆明考察,两天之后姚洋教授就改口了,他说:“他(仇和)对昆明的环境保护的眼光我很认同。他自己亲自担任盘龙河河长,自己压力也很大。他们对每一个河段都进行检测,如果终点比起点污染要高,就会进行处罚。我一方面很支持,另一方面也担心有多少企业会因此而破产。是不是应该限定一个时间让他们整改呢?而不是很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之。”
就在这个时候我就发表过一些评论,无论是仇和或者北大教授姚洋对于滇池的治理至少说都是无知的。我虽不是昆明人,连昆明都未曾去过能有什么高见呢?
但我阅读过许多有关滇池污染分析的报告,显然这位教授并不明白滇池污染的原因,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河河长也未必能就解决问题。
有报告说“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因此污染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业排放引起,因为昆明没有多少工业,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是生活用水所致,特别是滇池附近城市化过程之后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另一个原因就是滇池水不断减少,自净化能力下降,湖水减少的原因有来水量的减少,也有用水量的增加。因此滇池治理要解决的是城市污水净化,不能把生活污水排入滇池;严格控制使用湖水,并设法增加滇池水的来源,这是最困难的问题。因为滇池水源减少是整个生态系统出了问题,滇池治理的最根本问题是生态系统的调整。
如果说北大的教授对此并不是很了解这是情有可原,但说仇和也不了解就不现实了,一个市委书记治理滇池连最起码的问题都搞不清楚,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仇和不仅是市委书记了,仇和还有一顶更高的帽子:“仇和是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中唯一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与仇和共同当选此项殊荣的还有吴敬琏、厉以宁、于光远、袁隆平、林毅夫、季羡林、王石、龙永图等。”
现在看来,仇和和这个荣誉并不相称,这位“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也许就不应当再争议下去了,仇和式的改革路线是可以划上句号了——这不仅仅是说他对滇池的治理。特别是提出把具有公益性质的幼儿园、医院“一卖了之”也应该寿终正寝了。至于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等等。他的“个性化”施政方式以及对某些体制局限的大胆挑战其实都是在借改革的名义,借发展的名义在瞎折腾。
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有科学发展观支撑的,是要实现的事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凭主观的热情,主观的想象,这种发展思路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是有非常深刻的教训,从“老万”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开始就始终没有停止过这种折腾,当政绩是官员头上放光的光环时,直到今天许多政府官员都没能够走出GDP依赖症,而仇和只是这成千上万的官员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位,也许还不能说是最不成功的一位,但治理滇池的失败证明了仇和的改革思路就是一个折腾而已,而我们所终结的只是这种折腾。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18日上午举行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他强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直至今天我们依旧要坚持改革路线不动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但是仇和的“一卖了之”,仇和的治污可以歇菜了,只有终结这种折腾,昆明滇池才有可能变得清澈,昆明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样中国改革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更辉煌的成就。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