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具的浏览器使用经历


写本文时我带着一种平常心,确实,中国互联网的客户端大战和江湖利益纠葛已经让人有些麻木了,我只代表一个普通用户,客观、真实的记录一下我的经历和遭遇。

我是X狗浏览器的忠实用户,为了避嫌,还是打个马赛克。今年6月,突然发现某数字公司的软件提示说“有需要处理的木马或可疑文件”,我没有多想,就确定清除了。结果杯具发生——该浏览器的“网速保护”功能无法使用了。

插播一句:网速保护相当好用,当你或者你同一个局域网里的人在BT或者看P2P视频时,能够动态调节带宽,保证打开网页的正常。这应该是一个正常功能,并且很有创意,切中用户的需求。

今年7月份,我又杯具了。数字公司的软件又提示说存在木马风险,将网速保护功能拦截。这让我很无奈。如果说之前的误杀还情有可原,那现在的主动拦截又是唱的哪一出?数字公司不是号称“尊重用户选择”么?这个功能我很喜欢,请让我选择使用吧。

今年10月份,让我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数字公司推出了与网速保护功能类似、名字一模一样的“网速保护”。汗,原来是这样啊。好吧。我认了。

我还是用X狗,数字公司的提示不理会即可。但最近我杯具到了极点——已经不是拦截那么简单了,直接没有任何提示查杀掉了。

我绝不多评论一句,以上即是我的浏览器使用经历。为什么在中国,创新这么难?大家拼的都是谁的装机量更多,拼的都是谁更狠。而为什么做一名中国网民这么难?他们无从选择,也无法选择,因为他们总是“被选择”。

现在工信部已经让数字公司和腾讯道歉了,但我还想问的是:腾讯倒是和数字公司之间不再互相删除了,那么数字公司至今还在删的那些公司怎么办呢?比如X狗、比如X山。是不是应该一并做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