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累积一个不长的时间里,看到《环球时报》推出了一系列文章,多都是一些激烈抨击欧美各国媒体与政论者们观点的,便看出,这是时报作为《人民日报》副刊针对东西方话语权争夺而进行的一套有计划的造势传播。一周之前,便写了博文进行了批评。今天又看到该报发出瑞士媒体非议中国作者的报道,才知道,那位早就很不上得台面的“孔子和平奖”的始作俑者刘志勤,因为过于张狂的说话作文,受到了来自欧洲媒体的普遍质疑与集体炮轰。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
这个刘志勤是什么人,没有人知道。而《环球时报》却在他的一篇要用软实力战胜西方话语霸权的文章后面,赫然列明了他的瑞士苏黎世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身份,此一意图,也是颇为明显的。作为对内的一则世界时政报章,在中国近来面临一系列的外交挫伤之后,需要通过一个看似更世界、更国际的平台来展示中国的世界话语权,所以,也就选用了刘志勤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身份,让国人看起来,得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支持中国”的印象,由此掩盖失语的尴尬。
《环球时报》如此的用心良苦倒也不必再说了,因为这是政治任务,也是自我粉饰太平与正义的需要。不过,挑出刘志勤这等假洋鬼子来为中国人自己说话,倒是一个很低极的错误。这种既有十数年为洋人高薪打工的投靠经历,又有为国内政治卖文而投机的二鬼子,其结果往往是两头都不讨好。一头是首先要挨洋主子的咒骂,说刘志勤吃里扒外,有失瑞士苏黎世一贯执守的世界中立,另一头则是挨国人的骂,写什么孔子和平奖,生搬硬套,把这位国学的祖师圣人硬生生搬到与诺贝尔争风吃醋的地头上,就简直是胡闹了。
至于《环球时报》还要向别人询问“为什么一篇中国人刊登在中国媒体上的个人言论会引发瑞士媒体如此关注”,我也以为这样的询问就更加无聊了。或许,是发问的记者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环球媒体的一分子了,或者,在《环球时报》的自我定位意识里,所谓的环球,也只是中国村村落落里的小报,只不过是立了个响亮的名头,其本质还是一个山寨版。而倘若如此,那么,一个山寨版又如何可以言及世界的话语权呢?须知道,真要拿下世界的话语权,首先的一关,就是敢于在世界发出追求真理的声音与勇气。
而对于刘志勤这样一个将话语权视作胡乱说的作者,我建议两边都好好治一治。一是苏黎世银行把这个反骨开掉,二是拎他到曲阜故里认认祖,看看孔庙里的祖训。祖训里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孔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章中的话。刘志勤的文德之功,还差得很远。对于异见,还停留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候的低极与简陋的水平,而对于己私,更有着机巧藉口的卑琐。所以,该打一打。因为不打,就恐怕忧愁不在苏黎世和诺贝尔和平奖,而在国中萧墙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