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及其他
——以此文献给我那些逝去的文学友人们
昨天几个南方的文友打电话过来说,余地走了,撇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身患绝症的年轻妻子。我马上到网上浏览了一下,忽然发现诗人之死成了几个著名网站的大新闻,点击率高居不下,许多网友留下了真挚的文字,或叹息或感慨,更多的则是无奈。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翻开自己年轻时的诗集,其中有一组名为《漂泊组诗之四》的,现摘录如下:
写在流浪之前
既然 一切都已命中注定
既然 所有的情分都已了
既然 无牵无挂
一无所有
那么 流浪仔
你该启程了
(你该走了,在欢乐的人群外孑然一身,于灯火阑珊处,你知道你该走了)
是呵 该走了该走了
远方没有人问起你的名字
远方没有人问起你的学历
远方没有人知道你的故事
远方的女孩肤色如雪
远方充满风情充满诱惑
在记忆的滩头
你站成流泪的石头
记忆就此成为一桢冷色风景
无须蛇足的一笔
(其实,所有的故事本来就有结尾的,何须多此一举呢)
走吧流浪仔
流浪仔走吧
也做一个漫游的歌者
将歌声唱给大漠唱给高原
这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告别自己时竟一无所有
就连唯一的一件行装
也成落叶
飘
落
(往事已成风景定格在记忆,命中
注定,我只能是个流浪仔)
也是你的牵挂
点燃我孤旅的篝火
当我在火旁打盹之际
你正于某一城市的角落
反复读我发黄的诗行
也许会有那么一天
完成漂泊的我
在地图上重新找到你的坐标
而你也正守着一处桔黄的灯光
平静而温柔地
等我
叩响柴扉。
九一年六月四日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出头,本应该血气方刚的年代,却莫名其妙地对人生、事业、爱情都充满了迷茫,于是就准备做一次长途之旅,于是我从北国的哈尔滨出发,一路向南,最后到了海南。这首诗写于秦皇岛。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南到北,全国开始经商热,我也在东北的一个小城下了海。经商之余上没有忘记看一点文学作品,我记得就有伊沙写了一篇很激情的文字,叫做《饿死诗人,开始写作》。我是写小说的出身,诗并非我的强项,但是不妨碍我和诗人结为好友。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诗人和死亡就走到了一起:先是海子在山海关从容卧轨,之后是女诗人蝌蝌、欧阳江河、再之后是顾城,至于三毛,那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情了。我记得有一次在乡下的一个诗人家里,我们喝着一种很烈性的白酒,面对着窗外金黄的稻田,话题不知不觉中就从梵高说到了死亡,之后就说到了海子。诗人朋友含着眼泪背诵海子关于死亡著述的诗篇:
我所能看见的
洁净的少女,河流上的少女
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
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
麦子上回家
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
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
象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
但是,不要告诉我
扶着木头,正在干草上晾衣的
母亲。
现在我们大连某楼盘广告也一直在用海子的那一句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出自海子的另外一首诗,名字就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文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结尾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可能是诗歌和房地产为数不多的结盟之一。这也难怪,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作为暴利行业代表的房地产业,诗人在这里当然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但是也有例外,就比如北京诗人骆英,除了诗人之外,还是一个身价数亿元的商业地产老板。据他说,有一次北京的一次房地产老总盛会上,骆英说“我是个诗人”,话刚出口,台下几百名地产老总们哄堂大笑。诗人的尴尬可想而知。据说骆英向中国诗歌协会捐了1000万人民币,不知道这笔钱做了何用途。
诗人余地已经魂归天国。据说并非是经济上的原因,余地有多家杂志的稿约,月收入五千多元人民币,在昆明,应该是中等以上收入了。年轻而美丽的妻子,只是身患癌症,而且已经扩散。一对尚在襁褓的双胞胎儿子,天真可爱。生命与死亡,美丽与丑陋,都被诗人之死放大了。尚在人世中浮游的我等不知做何感想?红尘滚滚,车水马龙,逝者如斯,生者继续。大千世界里就这样不断地上演着悲欢离合。我别无良策,除此文章发发感慨外,在自己的时间安排里多了一项内容:只要有时间,多陪陪儿子。
二零零七年十月写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