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物价热涨中的冷思考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其中,10月CPI同比上涨4.4%,创自2008年10月以来的25个月新高;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8.6%。对此轮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可谓众说纷纭:有流动性过剩说,有自然灾害导致说,还有游资炒作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窃以为,关键在从其自身独有的特征着手进行深入底里的解剖,以察其究竟。

  深入的洞悉就可以发现此轮价格飙涨的两大突出之点:一是多发生在农产品领域;另一个就是房价在空前严厉的政策调控下依然坚挺如故,且有些许上升趋势。如果说房价的上涨是由于制度性原因以及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然的话,那么,农产品的价格飙涨就需要认真揭底了。

  根据相关报道,农产品,除了蔬菜价格的上涨之外,从今年9月至11月初,我国的棉花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每吨从18000元暴涨到3万多元,涨幅约70%。对此,有人认为,棉价长期处于偏低的位置,适时补涨、益于棉农,有利于以后种植面积扩大和质量提升。但目前棉花价格疯了一样的上涨,又不能不使人深感震惊而至提心吊胆,因为棉花价格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已经极深地影响到了下游产业链诸节点的正常运行。

  价格的上涨,简单说乃供求关系的反映,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会上涨;而当这种“求”是一种刚性需求,且这种供不应求处于长期持续存在的状态的话,这一商品的价格就会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供求关系的进一步紧张出会加大价格在某一时段内的上涨幅度。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土地的供不应求,而土地的供不应求又与土地所有制的二元性高度相关,在土地及其相关的制度配套上做出科学的调整则可望解决这一问题。

  而今日之事,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乃至食品价格的飙涨,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学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造的东西肯定会越来越便宜,上帝所造的东西才会越来越贵。”他所谓上帝所造的东西也就是特定范围内的、非人类自身可以创造与复制的那些资源。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视点看问题,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也就是说,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它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以人格为本的所谓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过往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的价值显然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交易成本也通过价格得到了相应的体现。而在既往的GDP思维左右之下,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本(精神)资源,显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定价,尤其是其中的软资源又是最为宝贵或人类难以创造、再生的资源。

  如果以上述的视角看问题,或许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必须在转变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对过往被忽略了的部分资源价格的上涨或曰补涨习惯起来。与此相对应,以往那种因过分、单纯地注重经济效益而以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工资、低人权、低保障——以至酿成带血的GDP,必须坚决予以摒弃,代以强调自然、人文、生态,等等以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并关注其可持续发展为基调的、全新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