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先向大家致上虎年新春的祝福!
我想讲三句话,回归学术根源—学习清华传统—光大人文日新
第一,我是2009年夏天正式加入清华的,但是清华对我个人来说,一直是很亲近的。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都是从清华转任到北大的,在他们身上不仅充满了对清华的深厚感情,在他们的学问、思想中也浸染着清华的精神。比如,张岱年先生提出的对中西文化“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在80年代发生很大影响,这一文化观就是他在30年代清华教书的氛围中提出来的,是承继了清华“中西融汇”的精神的。张先生80年代初还提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刚健不息、厚德载物”,这既是他作为中国哲学大师崇高造诣的自然表达,也是明显地从清华的校训提升总结而来。所以,对于我以及很多北大的文科老师,清华传统是我们学术精神的家园,我们身上有很多来自清华传统的东西。今天我虽然是加入清华行列的新人,但我觉得可以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园,是对学术之根的回归。
第二,回归本身还不等于完全掌握了清华的精神和传统,需要学习。我这半年都在学习。在这里跟大家汇报我的一点学习体会。闻一多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在清华作学生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振兴国学》,其中提到,清华为游美预备之学校,表面上似乎不注重国学,而实际上学生“乃能不忘其旧”,刻自努力,云云。不忘其旧即不忘民族文化的根本。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清华风气的根源所在。就是说,学校办学的性质和学校实际的风气,不一定是一致的,清华早期办学以预备留美为主,要走向世界,可是学生反而能不忘其旧,不忘民族文化的重要,这正是陈寅恪后来所说的“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可见在闻一多就读清华的时代,已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所以有一位近代文化史的专家从这里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性结论,他说清华早期预备留美学习的特点,反而激发了学生思想上注重民族文化,不忘其旧;而北大本来有太学的身份,是国学,却在新文化运动一味激烈反传统。我引这个例子要说明,后来清华学风注重“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传统,应该说不是2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其萌芽早就开始了,今天21世纪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是发扬光大这个传统的时代。
第三,我学到的不止什么这一点,还有一点。梁启超为清华题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没有来清华时都已经熟知的,但是大礼堂“人文日新”的匾文,是我来清华后新学到的。这四个字的来历大家都已知道,即《周易·彖传》的“观乎人文”和《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人文和日新合起来成为一句话,这是古代没有的。“人文日新”这四个字,多么经典啊!我觉得清华的运气真是好,前辈为清华写下了这么好的校训、校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他兄弟学校往往就少了这一块,我在北大时就常常要琢磨怎么提炼北大精神、北大传统、教育理念。“水木清华,人文日新”这两句话现在已经常常连用了,从而“人文日新”业已成为清华之所以为清华的重要表征。这种连用大概是从周培源先生开始的。顺便提一下,“人文日新”这四个字,据说是1926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我个人猜测,这四个字的提出恐怕和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老师有点关系,以后要注意考证一下。
我感觉到,最近一些年来,大家对“人文日新”四个字越来越重视了。人文日新的人文二字,我的理解,有广狭二义。现代汉语中,狭义的人文专指与科学相对的人文领域。古文里“观乎人文”的“人文”是与“自然”相对,“人文”包括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是广义的。所以广义来讲,“人文日新”就是文化的创造、传承与涵养,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人文研究都不断追求进步。如果不从广义讲,人文日新就是特指人文精神的不断发扬、不断提升;人文精神,我的定义是“超越功利主义的、注重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理想、文化价值、创造精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更高一些、更广一些看,那么,今天我们怎么来诠释这一广义的“人文日新”呢?我以为,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和不断提升”。现在大家注重“人文日新”的传统,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清华的传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并进的,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科学精神在清华已经牢固树立,发展卓越,而在清华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更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发展,使得清华“人文日新”的面貌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加清晰!
我的新春祝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者在2010年1月20日参加清华大学各界人士新春茶话会上的即席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