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来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史家。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冯友兰、张岱年先生。

儒家治国有六大精髓,当代中国儒学发展进入第四阶段


  一百多年来,儒学在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过程的考验后,又开始焕发生机。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和儒学有着高度的热情,儒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一、儒家治国理想的六大精髓

  (一)以人为本。

  在古代,以人为本是儒家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观点。以人为本,在儒家思想中,有自己的一些提法,它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解决人和神的关系。

  儒家讲以人为本,与之相对的是以神为本的思想,所以它代表一种人文思想的进步。其实从西周开始就有人文思潮的跃动。在这个跃动中,把人和神的关系颠倒过来,不是“神是人的&rdqu...

Read more

中日韩的儒学气质与国民精神


  同为亚洲国家,中日韩三国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在精神气质上却呈现出明显不同,尤其在国家观、人生观上,可以说差异很大。

  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存在条件的不一样,中国、日本、韩国的儒学形成各自的个性和特色

  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的典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很早就传播到东亚邻邦,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本地的传统不同,精神气质不一样,地理、历史、社会存在条件的不一样,造成文化的差异。比如秦汉时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其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的程度就不如中国。从地理来讲,日本是一个岛国,韩国是半岛国家,跟中国地理条件不一样。由于这些条件不一样,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

Read more

人文学科存在危机吗?


  关于所谓人文学科的危机,我想,首先需要区别几个观念,即人文学科的危机;人文学者的危机感;人文学的不景气。

  人文学科的危机是指客观表现的危机,而人文学者的危机感则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有这种主观的感觉并不等于有客观存在的危机。在中国,至少从1993年开始,一直有学者不断表达这种危机感,但是不是在客观上有这样的危机,是另一回事。

  人文学者的危机感一般来自他们所观察到的人文学地位的衰落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但人文学科地位的降低和衰落,是一个相对的变化,是相当于自然科学或其他学科的变化,其本身不一定就构成人文学生存的危机。人文学科比起以前兴盛时代,当然不甚景气,但这与人...

Read more

关于“中国路径”的历史文化研究


陈来:关于设立“中国路径”栏目的起因,我们了解很少,听了你们介绍,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提出的问题的确很大,包含面很广,我想这个栏目至少先应该总结一个多世纪以来讨论的经验,看看前人对这个问题做过什么讨论,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经验,这是我们进入新的讨论的一个前提。有成果可以继承,有经验可以总结。比如,侯先生的讲法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来的,马克思的观点是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其他民族是营养不良的,或者早熟的。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野,但这个比较的视野就和我们今天讲的平等的文化多元主义不一样,还是倾向于把西方看成是正常的,把别的民族文化都看成不正常的。当然,马克思没有很严厉地批评这...

Read more

中国哲学话语的近代转变


中国哲学话语的近代转变(笔谈)

陈来

 

虽然,在胡适以前,中国已经出版过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的著作,但在学术史上,大家都认为1919年出版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是中国哲学学科成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哲学研究话语近代转变的标志。

关于这一点,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了解的呢?可以蔡元培为例。在蔡元培为胡适此书所写的序中,他提出胡著的四点特色,即一,证明的方法,就是用汉学方法审查史料、时代、真伪;二,扼要的手段,就是截断众流,孔老以前都不讲;三,平等的眼光,就是不以儒家为正统,诸子各家皆平等看待;四,系统的研究,就是排比时代的叙述,以见出历史的发展。在蔡元培所提的这四点里,前三点所讲的方法...

Read more

清华国学院与清华大学——为清华国学院正名


清华国学院与清华大学

——为清华国学院正名

 

200911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恢复重建,正式揭牌。在成立大会后续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位学者提出老的清华国学院的名称问题,强调老清华国学院的正式名称只能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而不是其他别的名称。因为这个学术研讨会是成立大会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所以为了礼貌起见,我在会上没有把我的不同意见说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都提出过。这些学者多是我的朋友,而我对事不对人,在这里也就免去了他们的名字,并非有意掠美。这些朋友的意见相近,代表性的表达是说:老清华国学院的名称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简称清华国学研究院或清华国学院...

Read more

国家博物馆前立孔子塑像很有意义


首先祝贺办事处的成立。尼山圣源书院的成立是对儒学弘扬的一个贡献,书院在北京成立这么一个办事处还是很有必要的。《弟子规》是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问题,中小学生们很应该读一读。

孔子塑像我本来没当作大事來注意,但也没想到网上出现不少反对意见。前天开会才发现问题有点严重了,研究儒家文化的主流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这件事媒体有误读,塑像并不是立在天安门广场,而是在国家博物馆的北边。所以,说塑像在立在广场是不符合事实的。广场的区域和界限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像所立的位置其实并非天安门广场的一部分。反对塑像的这些反应,有的主要是受启蒙主义的反传统影响,另一种是将广场只看成革命的象征,将广场与中国文化...

Read more

台湾女记者十余年投身四川凉山麻风康复村支教


转发以下新闻:

张平宜

  台湾女记者张平宜辞去百万年薪工作,放弃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那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初见

  黑暗村落被人刻意遗忘

   张平宜原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过着优越的生活。她在台湾的家是一栋4层楼的山边别墅,家中有一个佣人。11年前,张平宜来到四川省西部一个叫 大营盘的小村庄。这儿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 持续了半个多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