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前立孔子塑像很有意义


首先祝贺办事处的成立。尼山圣源书院的成立是对儒学弘扬的一个贡献,书院在北京成立这么一个办事处还是很有必要的。《弟子规》是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问题,中小学生们很应该读一读。

孔子塑像我本来没当作大事來注意,但也没想到网上出现不少反对意见。前天开会才发现问题有点严重了,研究儒家文化的主流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这件事媒体有误读,塑像并不是立在天安门广场,而是在国家博物馆的北边。所以,说塑像在立在广场是不符合事实的。广场的区域和界限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像所立的位置其实并非天安门广场的一部分。反对塑像的这些反应,有的主要是受启蒙主义的反传统影响,另一种是将广场只看成革命的象征,将广场与中国文化割裂开来。我认为对于立孔子塑像,赞成者一定很多,网上虽然表达了不少反对的意见,但并不等于社会大多数人反对。一般而言,觉得事情正常的人们就不需要去到网上表达。所以去上网反对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这个估计要准确。我认为在国家博物馆前塑孔子像是合适和适宜的,符合中华文化复兴并走向世界的方向。

从塑像所在的位置看,也是正常的。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博物馆,而且是国家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國家博物館的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在这里矗立雕塑当然要能够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一定要找一个中國文化的象征,那当然非孔子莫属了,总不应该是秦始皇吧。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博物馆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符合大多数国人的意见和文化潮流的方向。

首先,这件事情如果放大看,立像本身确实也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即使社会把它理解为是在天安门广场,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团结两岸三地和一切海外华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塑像的消息一传出,台湾立即有反应,认为大陆要掌握中华文化的主导。马英九最近提出要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打文化牌,这与过去陈水扁的去中国化完全不同,对于台湾的和平统一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话又说回来,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主导力量是在大陆,所以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未来的祖国统一具有很大影响。塑像表达了明确的认同中国文化的信息,被解读为大陆要掌握中华文化发扬的主导权,这个影响是积极的。塑像的建立能起到这种作用,是好事。

   第二,仅仅将天安门理解为革命文化的象征是片面的。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民主、公正的现代化国家成为全国人们的一致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执政党带领全国人们奋斗努力的神圣使命。从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的广场,它同时应该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因此,从政治上看,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立孔子像这件事应当被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体现。目前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个中国人,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立塑像内在地包含了承认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与孔子学院的建设一样,客观上表现了政府对于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的认可,所以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今天,执政党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孔子塑像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新阶段的一个标示。

第三,孔子塑像表达了我们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即我们要跟五四以来和文革的全面否定传统的做法彻底决裂,欢迎孔子回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孔子带着温和的微笑回来了,为什么现在民间有这么强的传统文化热?我认为这反映了对当前现实需要的认识。在当前道德重建的过程中,其他的文化源帮不了我们,而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伦理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问题,儒家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对于抽象的文化概念不感兴趣,如果儒学对于现实生活没有用,老百姓是不会这么热衷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反映了人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积极作用,所以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是大好事。人民是从切身需要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人民的文化选择不是任何东西强迫的结果而,是他们自主的选择。因此,我们的思想再也不能落后于人民和时代了。如果像以前那样批判孔子,不仅落后于人民和时代,也落后于世界。美国国会去年声明向孔子致敬,这不是偶然的,面对中国崛起,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孔子何儒学对于人类的价值与贡献。十四大后已经提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所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头,千万不能落后于人民、时代和社会实践。


(2011年1月27日在尼山书院北京办事处成立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