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开发商还可以有战略吗?


   如果有人向你描述这样一个行业:生产资料获取的渠道及数量完全无法掌控,无论是宏观产业政策还是金融、财税政策,国家都在竭力地打压和抑止,甚至连市场需求都在用行政手段进行遏制。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或者说有前景的行业。但是在当今中国,起码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我们的房地产行业。

   土地,绝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最终要的生产资源,没有土地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我们的开发商几乎没有谁会清楚地知道未来一、两年内的开发土地将来自哪里,有多少量以及有多大的把握可以获得。这是因为,供应土地的各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是完全缺乏计划性的(或者说也不是他们能够有计划性地推进的)。所以,有许多企业为了加强拿地的“把握性”及“计划性”,都在主动地介入到土地一级开发的阶段。然而,很多案例表明,即使这些企业在土地上市之前在规划、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有些跟进了好几年,都会在土地正式“招、拍、挂”的时候被“半路杀出的陈咬金”搞得“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除了生产资料的供应难以把控之外,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现在更要命的是市场销售也变得“不由自主”了。全国范围内愈演愈烈的“限购令”无疑已经演变成对房产销售市场的“追杀令”。一个项目从拿到土地到房产的上市销售,平均都要一年的时间。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企业在之前所有的市场趋势、细分研究及客户分析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就拿这次深圳地方政府出台的“细则”,每户家庭“只能买两套”的政策直接将“第三套购买”剔出局,之前毫无铺垫并在很短的几天时间里“立即执行”,使得开发商“吃进嘴里的鸭子”都得“吐出来”。

    一个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都无法把控和预计的行业,却似乎发展得“风生水起”,企业数量在全国数以万计,大到几百亿,甚至向千亿规模进发,小到一个项目也可以“游玩”其中,这种现象的反差、矛盾已经衍生到了诡异的程度!

    谁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清晰的战略,而战略制定的前提照理应该建立在对市场以及政策环境具有前瞻性考量的基础之上。那么,我们现在数以万计的“成功的”房地产企业对环境以及趋势的前瞻性研判到底是什么呢?无论是“有实力”的央企的蜂拥进入,还是多如牛毛的中小企业“野火烧不尽”般的涌现,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走向未来的“信心”又来自何处?

    回顾这些年来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规模壮大最迅速,还是利润增长最快,最成功的战略要素似乎与教课书上说的什么差异化、专业化或者明智的取舍策略等等都没有关系,而是粗放的“不怕死的勇气”:有地就拿,“面粉比面包贵”也无所谓,一波又一波的宏观调控也不足惧!所有“精耕细作”的功夫,相对“野蛮生长”的模式都显得那么“低效”,所有理性的判断和谨慎的行为只会让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

    本来就缺乏房地产产业整体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机会已经变得十分渺茫。说是“计穷”也好,说是失去耐心也好,反正像“限购令”这样的纯行政干预的招数都使出来了,说明政府也开始用“乱拳”了。政府与开发商,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已经完全沦为一场“野蛮对野蛮”的混战游戏!

    经过这么多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浴火”,开发商就像是被“无能的家长”长期打骂的“坏孩子”,变得越来越“皮实”,抗击打能力也越来越“强悍”了。

    问题在于,开发商们目前的这种“强悍”并不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真正实力,不是来源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现在已经变成逐步脱离基本居住使用属性的支撑,而以投资属性为主体的市场。开发企业的“强悍”依靠的是畸形的经济发展结构下泛滥的货币以及吸纳着全社会无处可去的投资需求的“野蛮堆积”。

    “资本的盛宴”终究会有散的那一天!依靠现在的“野蛮”战略,即使可以抗击政府的“野蛮”打击,但一定无法躲过未来“无形之手”的摧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企业——强壮如牛或轻便似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