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必须“四肢”健全!




 

近年来,国内商品市场“涨声一片”,特别是农产品的涨幅更是惊人,从“蒜你狠”、“豆你玩”到“玉米疯”、“姜你军”,这类反映农产品价格飙升的网络名词迅速走红。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的CPI增幅仅为3.6﹪,但人们感受到的实际物价涨幅远远要高于这一数字,而专家估计10月份CPI增幅将达到创纪录的4﹪。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过各种大灾大难,从来没有哪一次会出现农产品如此疯狂暴涨的现象。就算是全世界市场化、自由度最高的欧美各国,在出现各种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之后,市场物价仍然是平稳有序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即使出现短时的商品紧缺,价格也是缓慢升涨的,而不会像坐上火箭一般飙升。我国一些农产品价格一年之内升了3倍,这还能说是正常的吗?我们可以断定,推动价格暴涨的主导因素绝不是市场需求,也不是气候的异常,更不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什么使得农产品价格迅速飙升呢?

 

社会经济分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传统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四大体系。中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之中,虽然仍属于多种经济体系混杂的“四不像”,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政府和经济学者们唯一推崇的经济模式。然而,这次农产品价格的突变,令许多原来对市场经济顶礼膜拜的人也开始怀疑市场调节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全球的历次经济危机也告诉人们,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极其脆弱的,经受不起商海中哪怕是微风细浪的冲击。那么,怎样才能使现实中的市场正常、健康、平稳运行呢?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经济包括市场经济都必须“四肢”健全。

 

 

社会经济的“两只脚”

 

 

第一只脚是“市场”。市场是价值交换的场所和纽带,是价值变现、增值的渠道和有效载体。任何经济体系都离不开“市场”,市场经济更甚。社会需求是市场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动力,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没有需求就不会产生交易,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存在。

 

 

第二只脚是“计划”。计划是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的统一体,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必须遵守的程序和指南。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市场也一样。市场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就必然带有自私自利、随意妄为、感情用事等典型的人类活动的特征,也就是说,世界上不会存在绝对的市场。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在相应的“计划”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

 

 

如果说,“市场是客观性、盲目性的象征的话,那么,计划就是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象征

 

 

社会经济的“两只手”

 

 

第一只手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自我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形的手”。但这是建立在理想的市场模型之上的,是绝对的市场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机能,是建立在完全的“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规则、诚信)”、“自由社会(交易、言论、迁徙、信仰)”、“民主社会(民主、民生、民权)”和“福利社会(服务、保障、公益)”之上的,一旦离开了这种绝对的市场环境,其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失灵甚至彻底失效。

 

 

第二只手是政府调控。是政府通过对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提前预见即将出现(或及时发现刚开始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整政策、行政干预等措施对市场进行引导、监督、调控,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参与、开发、创新的消除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也就说通常所说的“有形的手”

 

 

“无形的手”是市场产生、运行、成长的动力,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内因。“有形的手”为市场成熟、健康、规范运行保驾护航,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两只脚”和“两只手”必须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无形的手”属于事后调节机制,即市场在发生供应不足、供过于求或产生新的需求以后,通过信息反馈给生产(或供应)源,再来调整产能,增加或减少产量,生产新品种,开发新功能;或变更商品流向,通过物流控制系统来调节商品供应。这是最古老、最原始、最低效的市场调节方法,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局部性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信息误导或反馈的时滞性,往往每一次调节都会带来重复投入、调整滞后、产销失衡、恶性竞争和大量的财富浪费

 

 

“有形的手”属于事前调节,是政府、团体或个人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统筹产业结构、汇集市场信息、平衡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运作、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新型产品等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减少和消除经济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种机制。它具有全局性、前置性、可控性,可以有效引导和规范市场运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效率,避免恶性竞争,保持供需平衡,减少财富浪费,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

 

 

计划与市场是同一程度的概念,它们都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是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和模式之一,它们之间应该是包容互补、伴生共进的,可以说是唇齿相依、鱼水关系,计划要根据市场来制定,市场也必需通过计划来运行,绝对的计划和纯粹的市场都是不存在的,绝对的计划必然是僵死、教条的,缺乏变化和灵活性,必然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抛弃;纯粹的市场则是脱缰野马、无锚巨轮,是盲目、浮躁的,在社会经济的万里平川和大风大浪中四处游荡,稍不注意就会坠入悬崖或葬身海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则是另一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表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它们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这一自然规律的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

 

 

从宏观来说,不论东西中外,不管哪国政府,也不分国家性质,对本国的社会经济运行都需要制定工作方案、项目计划、国家规划和施政纲领,这些都属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计划经济部分;而不论哪国,即使是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时代和现在的朝鲜、古巴,市场经济的基础要素也在发挥作用,如影响和决定供需关系、价格变化、成交数量、资源配置和商品流向等等。因此,经济运行必然是两种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而单凭任何一种机制都是无法推动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

 

 

从微观来说,不论在哪种体制下,不管什么行业,也不分古代现在,大到集团公司、小到家庭作坊,它们的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都要有自己的目标、方向、方法和进度安排,这就是生产经营计划;而这些计划要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实力、劳力产能、材料供应、销售状况等市场状况来制定,还应及时进行调整、完善。这也同样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在同时作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美国学者莫里斯.博恩斯坦在其《东西方经济计划》一书中指出:计划是未来的行动方案,......而国民经济计划就是指国家经济活动的方案,因此,计划包括三个主要特征:(1)它必须与未来有关;(2)它必须与行动有关;(3)必须有一个机构负责促进这种未来的行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格雷戈里和罗伯特.C.斯图尔特说,市场和计划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市场和计划的相对功过正是比较经济体制学研究的课题),而且当我们考察现实世界中经济体制时,关键显然不在于计划与市场孰优孰劣,而是在既定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恰当地把这两者结合。”市场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适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但它也具有与生俱来的负面效应,个人主义金钱第一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直接侵害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计划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适于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但它也有天生不足,调控的时机、方向、力度因人而异,且难度极大,弄不好会带来更恶劣的后果只有将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