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应新闻晨报之邀,撰写于9月下旬的文章,既预示了调控的必然,也表达了即使如此,在治标不治本的前提下,其实一切罔然。
面对楼市现状许多人有着共同困惑:我们的楼市究竟怎么了?
中央调控松绑了吗?没有!地方政府放水了吗?没有!房价已有明显跌幅了吗?没有!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上述几个关键因素均未发生质变的情况下,9月买气却显著回暖。何以致此?我认为与“单边市场已坚不可摧”关系密切。
-
买气出笼迫使管理层再出手
何谓“单边市场”?虽然在投资领域有繁琐的名词解释,但在我看来,简而言之就是何谓“单边市场”?虽然在投资领域有繁琐的名词解释,但在我看来,简而言之就是“一面倒的市场”。 在正常情况下有买有卖才能形成市场,基于交易双方对产业后续发展各有判断,有人看多、有人看空,从而得以“自由配对”的形式促进买卖行为。唯当前楼市却出现买卖方均对楼市前景充满无比信心,于是演变成一边是宏观调控坚持执行,一边是买气聚拢并俨然成军的畸形态势。
令人遗憾与惶惑的是,倘若此一情况在价位产生一定跌幅(15~20%)之后才出现,或可将其解读为“房价已至合理区间,引导买气出笼所致”,惟实际状况是自四月十七日“国十条”出台至今,房屋均价顶多降8~10%,远不符消费者期待,市场坚冰却已开始溶解。
陷此窘境,迫使管理层再度出手整顿市场,否则五个月来的调控,等同“功亏一匮”,重新走回“愈调愈涨”的老路!
-
单边市场形成围城效应
事实上,“单边市场”从成形到稳固,有其复杂的养成条件与背景因素。长期以来,起因于土地财政的“打鼠忌器”,唯恐致楼市于死地,使政策迟疑、摇摆是其一。更糟糕的是,此宠溺、偏袒房产之“GDP骄子情节”,已被市场充分掌握,于是就难怪交易各方产生“股市有风险,房产钱滚钱”之坚定信念,不少发展商认为:傻瓜才以市场行情售房,降价求售更是“没门”,因为历史经验证明:调控有对策,上涨是常态。
这就是为什么前一阵子即使成交量陷入冰点,价位却未能相应做出调整的真实原因,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闷烧锅式的围城效应”,即政策出台使旺盛的需求遭到暂时压制,市场呈现外冷而内热,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对后市都极度看好,于是形成——想进的人进不去,想出的人出不来的围城与僵持现象。
-
上海购屋已成身份表征
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巨大,及通货膨胀之预期,也驱使唯恐财富缩水的投资人采取“存钱不如存房”的自保策略;而上海双中心定位确立后,三外(省外、境外、国外)人士乃至全球华人对其前景同样充满信心,进而纷纷在沪购屋,既保值、增值也彰显身份,何乐而不为?
因此,如果根本原因未得到妥善解决,市场预期依然牢不可破,再多的调控也只能压制一时,这恐怕才是管理层要清楚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