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富民”大政在官员手中变味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居民收入要与GDP同步增长,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大家从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看到了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美好前景,看到了底层群众逐步走向小康的希望所在,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变为实实在在行动的务实转变。但是,党的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美好的蓝图能否成为人们期待中的现实,未来五年居民收入的增长能否真正赶上GDP的增长水平,关键要看各级政府官员的信心、决心和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很多为民、利民和惠民的政策,目的就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来创业、致富,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但这些政策往往一出中南海就走样,到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手中就变味,人民群众基本上无法直接享受甚至是体会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好制度往往成为官员放大政绩、盘剥百姓、谋取私利的工具。民间有这样一种传闻,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被既得利益集团筑起的一道“城墙”团团围困,“政策出不了中南海”,“民情进不了中南海”。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这次中央把“富民”大政写进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居民收入增长要与GDP增长同步,到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手中会不会再次走形变味,成为水中花、镜中月,甚至变成政府数字游戏或官场魔术表演?

 

一是人民群众的收入“被增长”。中国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已经超出了改革开放设计者邓小平先生当年设定的警戒线,全国85﹪的财富掌握在15﹪的富人手上,相当多地区的贫困人口相对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逐年下降。出现这种情况,根据邓小平先生的判别标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失败。但是,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们通过一个很简单的障眼术,很巧妙地就把这个问题掩盖了,他们将富人的收入与全国人民一平均,得出了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幅为6﹪这个数字,并以此说明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人民群众的收入是不断增长的。

 

二是居民收入“被同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很具中国特色的官场奇观,经济建设成为官员们的吹泡泡游戏,在地方政府计算农民纯收入的过程中,重复统计、放大数字、虚构收入成为普遍现象,各地的GDP数字也因此你追我赶、急剧膨胀,到去年甚至出现各省上报的GDP比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结果多出近两万亿元的笑话。按照这种通行的做法,很难说在三五年后会不会出现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的情况,再难完成的任务,在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手中,轻而易举就完成了。

 

三是全国人民“被小康”。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先生提出了在2000年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真正按照党的宗旨、履行政府职责,参照别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勤劳致富,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但我们一些政府官员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空想工程,导致各地重复建设、烂尾工程、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本来应该让全国人民共享的改革开放成果就这样不断地化为流水;在国企改革、社会变革过程中,把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折腾来折腾去,使这些全国人民委托国家代为管理、经营的财富,成为贪官污吏和违法乱纪者的私有财产。在这种情形下,各级政府官员只有想方设法拼凑、夸大数字来搪塞、应付党中央和国务院,全国人民也因此“被小康”。

 

四是城乡人民“被和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追逐GDP成为政府主要职责以后,大多数政府官员都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眼睛只看上级领导、感情向着老板客商、心中唯有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在他们心目中要么成为可供“拔毛”的大雁,要么成为阻碍发展的“拦路石”,要么成为蛮不讲理的“刁民”。政府困难、公益缺钱、企业亏损,他们的眼睛就会盯着人民群众,摊派、强捐、提价,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并爆发。“维稳”本来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排忧解难、化危舒困,减少乃至消除基层群众上访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却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堵塞言路、压制民愤、打击上访的尚方宝剑,他们为了得到上级的赏识和提拔,往往不惜淡化危情、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制造出一派欣欣向荣、歌舞升平、国强民富的景象,使城乡人民“被和谐”了。

 

要防止“富民”的大政方针在各级地方政府官员手中变味,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推进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权力的授予者并有效监督权力的运行,让政府依法行政、官员履职尽责,让市场法则按照其内在规律发挥作用。如此,“十二五”规划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才真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