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羊城晚 2010年10月9日发表记者黄亮写的《奇人李敖》一文,感慨不已。尤其是“拿一幅烂牌也能赢”这一部分,特别喜爱其中的道理和经验。我甚至为此从网上找来该文的电子版,还将其中“拿一幅烂牌也能赢”这一章节推荐给《读者》杂志,希望能与更多读者分飨。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文章:
任何一位传奇性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李敖也不例外。迄今为止,甚少有人总结出李氏人生哲学,李敖本人也未曾公开作出总结。笔者认为,两个词语足可将其概括,分别是“因祸而为福”和“有为主义”,它们是李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因祸而为福”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管仲的评价,《史记·管晏列传》称:“其(管仲)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后来李敖常常在电视节目中引用,并对管仲推崇备至。在他看来,“人生的真义不在于拿一副好牌,而是拿一副烂牌也能赢”。所谓“拿一副烂牌也能赢”,就是“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另一种说法。李敖常常提起某位好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跌倒了,不要马上爬起来,应顺势看看地上四周是否有东西可捡。此处如果将跌倒比作祸,那么捡到东西就是福,从祸事中寻找福气的线索,并趁机将形势扭转过来,是李敖一直信仰的人生哲学。就是这种人生哲学,使李敖虽历经两次牢狱之灾,却未曾消极倦怠,依旧生龙活虎、愈老弥坚。
李敖的很多言论都可视作上述处世哲学的体现。例如,他在学生时代由于家境穷困,没有机会出国留学,后来因台湾当局限制,亦未能出国见世面。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尤其与同层面的人相比,是一种所谓的劣势。然而,李敖在劣势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他说:“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台湾,因为我在这个小岛连续住了60多年,从未离开半步。其他人或者住的时间没有我长,或者中途奔赴他国,只有我一个人是例外。”在这种设定下,他的劣势倏忽转为优势,明明是从未出国见世面,却被当做最了解台湾的凭据。
他自身传奇般的经历,本身就是这种人生哲学的最佳注脚。从一个惨绿少年,到两度入狱的政治犯,再到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候选人,晚年还成为备受大陆同胞热爱和关注的人物,他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就是在诠释着“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得益于他的另一种处世哲学,即“有为主义”。他相信“一件事情,做了和没做,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遇到困难局面的时候,不应只是消极叹气。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他说:“拍桌子、摔板凳、整日唉声叹气,这都是一些不正确的情绪。”明知某些事情做了不会有效果,但还是要勉力而为,因为“十年二十年后,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它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这是一种精明、长远的眼光。
5年前,李敖回到阔别60载的北京新鲜胡同小学,面对着自己的小学弟小学妹,他在自己曾待过的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8个字:“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引自《晏子春秋》)他向那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们解释说:“一件事情,只要去做,它常常能成功。不一定成功,但常常能成功。”在他看来,所谓成功,不一定是即时的、马上体现的、百分之百的圆满,失败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件事情注定要失败10次才能做成,那么,现在失败一次就是成功了十分之一。”这就是其“有为主义”的思想根源,相信任何事情“做了和不做不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积极有为。70多年来,李敖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我是李敖的崇拜者,虽然国内有许多文人学者并不喜欢他。说实在的,我起初对李先生喜欢自吹自擂的做法也有些不习惯,但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你不得不佩服其高明和本事。我现在甚至有些喜欢和欣赏其戏谑和幽默地自夸的手法,的确有恰到好处的精准,多一点则过头,少一点则不足。
以前,凤凰台播《李敖有话说》的节目,我只要有时间一定观看。虽然有些讲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但李先生生动的表演和解说依然可以令人获益匪浅。现在则很少能再看到李先生这样生动的节目了,但只要有李先生的专访和报道,我还是会认真地观看和拜读。
象这篇《奇人李敖》中,就有许多让我感动和获益之处,例如李先生在各地的留言,汇集成篇也挺有意思的。例如李敖这次携全家参观世博会,一到上海浦东机场,便题了8个字:“旧地重游,阿拉归来”,他用“阿拉”这种上海话的说法表示自己不是客人,因为他去台前曾在上海居住半年,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与上海民众的感情。
在上海世博园参访中国馆时,李敖题了16个字:“忧患一生,四处游走,来到沪滨,喜欢阿斗。”其轻松活泼溢于言表。然而,在上海书局,题词却变得十分正经,他写道:“颓乎其间,人书俱老。”题词风格在不同的场合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李敖称:“文字破了天机,所以我对文字充满了敬意,在古书和中国文字的范围里,更加充满敬意,所以写字就比较正经一点。”
这些题词恐怕国内的文人墨客会认为不正经、油腔滑调,但这亦庄亦谐恰好就形成了李敖独具的特色,无人能与其相类或相比。
文章还列举了李敖的一些经典名言:
——李敖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一千年后,世界末日,什么都朽了。
——有人以为现代文明取消了牛马,代之以汽车。殊不知现代人要先做牛马,才能坐上汽车。
——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人间的关系只是三种:一、他跟你骂我;二、你跟我骂他;三、我跟他骂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读两万卷书行零里路。
——我从不怕女人不爱我。她不爱我,我就加倍爱自己。
最为经典的是他那句自我推销的话:“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姑且不论此话所言是否公允公正,但就其传播效果而言,凡是看过或听过这句话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李敖曾经在电视节目里这样解释自己这句经典名言:“我不说‘前三名都是李敖’,这种表达法不好;只有‘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才是好的中文,你看后仿佛被连推三下,明显感到我一掌打过来的‘掌风’。”
李敖与台湾政治人物施明德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施明德曾说自己对女性的态度是“三不原则”———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李敖调侃道:“不拒绝,丑女就会爬到你身上;不主动,美女不会来找你;不负责,现在DNA检测这么方便,你能逃得掉吗?”虽是玩笑,也可见李敖对爱情自有自己一套看法和做法。
还是言归正传。我认为要想拿副烂牌也能赢,首先必须要肯为,也就是黄亮所说的有为主义。人们之所以不愿为、不肯为,有些是因为没有机会、有些是因为没有能力,有些是因为害怕失败。但只要愿为、肯为,没有机会可以创造机会,没有能力可以提高能力;而令人害怕的失败也可以变成成功之母。
李敖引自《晏子春秋》的“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这句话,我是第一次听到、看到和学到,却有极深的感悟和体会。李先生认为:“一件事情,做了和没做,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件事情,只要去做,它常常能成功。不一定成功,但常常能成功。”在他看来,所谓成功,不一定是即时的、马上体现的、百分之百的圆满,失败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件事情注定要失败10次才能做成,那么,现在失败一次就是成功了十分之一。”这就是其“有为主义”的思想根源,相信任何事情“做了和不做不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积极有为。
当然,除了肯为,还要善为。要做到善为、会为,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智慧、经验、学识、能力。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也还要善于解决问题。如果连问题都发现不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但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确是人生的一门深奥的学问和功课,但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找到途径和方法。
我认为营销策划的工作主要是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发现问题,不仅仅是表面上、人人都看得到的问题和现象,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实质,找出本质性和实质性的问题。
许多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和表面问题,这对于解决问题是起不到实际效用的。而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同样重要,光是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就是典型的“光说不练”,有许多学者都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更加重要。虽然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发现不了问题,就无法解决问题。但发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是于事无补。例如,人们都可以发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这三大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却长期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不断探讨和不断尝试,才能找出最佳的解决途径和解决办法。
好了,就先感慨到这里吧。
201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