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谈音乐是件艰难的事,这与用文字讲述电影不同,因电影的故事情节可以文字描述,借助文字的细腻展示,读者可以想见出电影的精彩,而靠文字绘述音乐,则难以达到情景效果,因此写音乐随笔颇需造诣,读音乐文字也需修养,这样方可得“知音”之趣。前年读到两本书,一是《音乐逸事》,为英国诺曼·莱布雷希特所写关于音乐家的逸闻趣事,这位仁兄为《每日电讯报》写了十年古典音乐专栏,有足够时间探秘访奇,收拢世界各地音乐家趣事约七百多条写成此书。另一本《伟大作曲家的生活》近乎个人小传,作者哈罗尔德·C·勋伯格为《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获得“普利策奖”评论奖,据说是音乐领域得此奖之第一人,当知其功力不凡。这些谈音乐或音乐家的读本译成中文出版的似乎不太多,因此我们所知道的关于音乐的事,大多从时尚杂志中获得,但我们学习音乐的儿童甚多,可想我们关于音乐的书籍大约还是教材,或者音乐家成长经历一类鼓励学子的读物,可见我们对音乐修养的培育略显缺乏。
前面谈到那位英国人诺曼·莱布雷希特先生喜欢收集音乐家故事,《音乐逸事》之外还写有《音乐的神话》与《当音乐停止时》,新近又有中文版《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面世,是用日记形式,记录各时代在同一天里发生的音乐故事,类似音乐编年史,只是范围见小,所叙亦非重大人物与事件,譬如三月三十日这天,记载四则,分别为一:“一八六二年 25岁的巴拉基列夫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免费音乐学校,让贫困的音乐家有机会得到教育,并把俄罗斯音乐和西方音乐整合为一体。”二:“一八六五年‘我除了贝多芬的曲子几乎从来不弹别的。’音乐音响科学创始人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对一位同事说。”三:“一九三六年 国际知名的西班牙女中音康姬塔·苏帕维娅(Conchita Supervia,1895-1936)因感染产后并发症身亡,终年40岁。”四:“一九四一年 布里顿为纪念日本王朝统治日本2600周年而作《安魂交响曲》,因为其中的基督教情感被拒绝在东京上演,只能移师纽约。”可看出书中辑录方式和大致内容,此书《前言》里说:“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段。无论这些日常时间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这些话便是作者写此书的目的。
这其实还是一册读来消遣的音乐读本,兼具短小史料,如同郑逸梅先生的文人逸事补白,也为某位音乐家作点结论,如八月二十日:“1611年 西班牙作曲家托马斯·路易斯·德·维多利亚(Tomas Luis de Victoria)在马德里去世,享年62岁。他和朋友帕泪斯特利纳一起主宰了16世纪的教堂音乐。”看上去像音乐词典里的词条。而作者在《前言》有段话颇为精彩:“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最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到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不过书中记录的那些趣事也很可读,如四月二十二日:“埃尔加的教子打破了50年的沉默,证明变奏曲《谜》中匿名的第13首其实写的是海伦·杰西·维弗(Helen Jessie Weaver)。作曲家曾与这个沃切斯特姑娘有过心碎的婚约。”略作交代,便成音乐掌故。再看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在巴拉基列夫的《第一交响曲》的演出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耸耸肩膀,向他的临座露出怜悯的笑容。从此以后,这两位作曲家再也没有说过话。”音乐家皆性情中人,友善与交恶与凡人无异。说来读这本书另还有一趣,便是从自己的生日里寻找曾经发生的音乐趣事,譬如一月十八日这天:“1835年 恺撒·居伊(Cesar Cui,1835-1918)在维尔纽斯出生,他是俄国‘强力五人团’中排名第五也是最弱的一位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名法国军官,没跟上拿破仑的撤退队伍。”真是命运天定,军人掉队亦可造就后代的成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倒能使失意的人们多些宽慰了。
2009-12-17下午,北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