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酒文化大约以黄酒为第一,白酒次之。黄酒有许多酿造的讲究,品尝时也多有路数,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所要“温一碗酒”,当指的黄酒,另有知堂谈酒的文字约十多篇,皆讲绍兴黄酒、加饭与善酿等等。以前白酒多为诗人豪饮给辞赋留下想象空间,但直到今天我们才从纯香降香几个品型作了划分,算做一点谈资,若拿这些与葡萄酒来比,则未免太过简单。两周前有位朋友在京郊香山清琴别墅办了个私人品酒聚会,请名为“年度葡萄酒俱乐部”来作演示,品尝十余种来自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葡萄酒,邀约止庵与我去参加,品酒师是位留学法国攻读葡萄酒专业人士,腹中颇多葡萄酒的学问,讲解的三种酒为:香槟、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并及专业的执握酒杯、品尝与咀嚼等,很让人受益。早前我对葡萄酒甚是喜爱,舍间藏酒不多,统共也只有二十多瓶,实在不成样子,因此找来一册新出版的《恋酒事典》,想从书本里寻得一些有关葡萄酒的趣味。以前曾见到国内出版关于葡萄酒的译本,但并未用心去读,这样一来,《恋酒事典》可算作我葡萄酒的启蒙读本了。
这册《恋酒事典》三年前先在台湾出繁体版,作者为法国人贝尔纳·皮沃,此翁本职是记者,成长于里昂生产博诺莱葡萄农家,对种植培育葡萄颇为精熟,《前言》曰:“要说我有什么资格写这本《恋酒事典》,说得出来的也只有我对葡萄酒的爱,还有,我在葡萄园度过了童年最自由的时光。”可知此书非纸上谈兵。这篇《前言》文字写得甚为精要,篇幅不长,却概述清晰:“书里有自传性质的、关于阅读的、关于酿酒的记忆,关于酒窖、饮食、咖啡馆、葡萄酒行业的众生相,葡萄园、城堡酒庄、酒瓶、开瓶器、试酒碟、品酒会、香气,这一整套的器具、感觉、词句,伴着葡萄酒情圣在众多美丽的酒瓶之间进行永恒的征逐。”可见葡萄酒带来的相关话题,作者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按字母分类共得一百零八章节,涉及古今掌故与人物旧事,与书名“事典”正合拍。此外,作者复有言在先:“这本书试图提醒大家的,是一个世界性消费品所拥有的文化面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面包和葡萄酒在人类的神话记忆与饮食记忆中的地位。”这些话将葡萄酒当作社会角色来论述,对其影响及文化意义作出定义,隐隐显出法国人对葡萄酒的骄傲心理,因此说来话长,中译本约有三十余万字,供读者在花前月下体验闲适的生活情趣很有些帮助。
不过要将《恋酒事典》全然当作消闲之书,未免偏颇。在西方人眼里,葡萄酒的色泽、香气、酒瓶等皆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所言:“葡萄酒农是创作者,是手艺人,是艺术家”自有道理。其他暂可不谈,单说“酒标”一项,就有“酒标见证着酒庄主人或经销商的艺术品位。”和“酒标就像一纸让人充满信心的通行证;对一只空瓶子来说,酒标就像一段纪念性的文字一样悲怅”这样附加的责任,还好,这些表达尚未言过其实,从酒标与酒瓶的造型和设计,都是可入收藏的佳品。拟以古代“司酒师”到今天“侍酒师”之名称,能想象出葡萄酒已被赋予生命的观念,而葡萄酒《香气》一节,更有出神入化之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系列范围相当辽阔,层次相当繁复的花,有茉莉、金莲、欧白芷、洋桧、洋甘菊、黄香草木樨,带着一些干燥牡丹的感觉,或许甚至还有一点崖柏花的感觉。至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香气,必须非常专注才能感觉得到,而这瓶酒还太年轻,无法将所有层次一一展开,然而此刻这些香气已经存在了——这是花岗岩面向南南东方曝晒的独特结果——它们带着相当纯净的荔枝、芒果、无花果、葡萄柚的气味,除此之外,因为采收季的阳光充足,所以又带来焦糖苹果和糖煮李子干或者一丝肉桂和一点豆蔻的味道。”这样丰富的对葡萄酒香气的品味,大有“恋酒”的根据,众神渴了,英雄渴了,作者在讲述葡萄酒之余,总会掺杂一些精辟话语:“葡萄酒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禁制。”事涉文化,或者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大声喧哗互为对照也未可知。
2009-5-26晚12点北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