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加息亦如此。虽然我们一直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怀着敬若神明的态度,但是其效果,——或者准确地说,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
有了2009年的“大鸣大放”,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收缩是必然的。
近两周,加息风声渐紧。一直这么悬着,落不了地。
这让楼市和股市不堪重负。
单从管理通胀来看,作为2009年及此前数年巨大流动性释放的主要蓄水池,楼市和股市的应声下挫,自然会蒸发掉一部分水分;
而另一部分逃逸和挤出的货币,则如同水坝开闸,泛滥的洪水将四处流溢,反而给通胀管理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由此看,大蒜大葱其实只是感冒之前的小喷嚏而已。货币偶试身手,已不同凡响,足以让人浑身发抖。
“笼中虎”这个玩艺儿,重新虎视眈眈。
这还未考虑加息之后可能引狼(国际流动性)入室的部分。
当然,我们也在考虑给多余流动性政策和出路。海南热岛、皖江区域等中西部开发,甚至能源、汽车战略等,都可以次第吸纳部分流动性。即使没有调结果、重振经济的效果,就此埋藏掉过剩货币也不错,至少可以减轻通胀的压力。
但问题是,我们如同迷信货币政策一样过于高看自己的控制力。逐利资本向来不会按照预定轨道前进,其狼奔豕突之状,遇鬼杀鬼,遇人杀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所过之处,必然留下一片杯盘狼藉。
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该得意于货币口袋的一会儿收、一会儿放的收放自如,反而应该反思的是:既然今日,何必当初?
一会儿收一会儿放的直接后果是:不仅人为打乱了企业成长周期中的春夏秋冬考验,增加企业生长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不敢做长期投资;更要命的是,可能席卷很多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和日积月累的财富。郎咸平预言“中产阶级”的破产,并非完全耸人听闻。
实际上,即使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也并非如我们一般频繁和反复,反而对货币工具的运用保持一定的警醒。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货币供应的波动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经济波动的发生器而非稳定器,运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想法实际上是并无现实依据的迷信。
米塞斯、弗里德曼等都对货币由政府操控持批判态度。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通胀是政府造成的,而费里德曼则坚持认为货币供应应坚守固定规则,既大致等于GDP的实际增长率。
在中国多元经济体制下,货币工具的使用效果其实远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可比。很简单,更多使用了信贷资金的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不大考虑一个点、两个点的资金成本,如何拿到钱并花掉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
按照货币流动的正常规律,只有在接近水源的池塘满了之后,才可能溢了部分逐步流到另外较远的池塘。这样,货币收缩主要伤害的是离权力较远的中小企业以及草根经济、冷门行业。
收缩虽然就地埋藏部分流动性,但实际上埋藏的,恰恰是更应珍惜的部分,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了。
货币政策作为一般性的工具,其考虑不到经济过程中的差异化,不仅解决不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反而使其更加强化。
因此,切不可迷信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等倾斜性政策,可能更实用。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改变当前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结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