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老随便就成了猪头


如果你遇到的朋友给你回应的意见只有随便,那你就有点傻了。请人吃饭,你问他有点菜式的偏好么,人家回答随便;去看电影,你问他想看什么电影,人家回答随便;准备选一个旅行目的地,征询别人的意见,人家回答随便。如果你现在的对话对象是个80后,那么得到“随便”这个答案的可能性往往就在80%以上了。一旦回答随便,就让征询者失去了方向,我是做调查研究出身,如果调查对象全回答随便,咱这报告还真没法写了。那么是不是真的随便就可以了呢?典型的80后风格是,询问的时候随便,真随的时候啥都不便——那吃粤菜吧?海味太腥;那吃川菜吧?味道太辣;那吃苏菜吧?太甜;那吃上海本帮菜吧?吃太多了。嘿,还真啥便都不随的。那好,那咱到底吃点啥?随便!

 

在陌生人的社交中,别人出于尊敬你的意见而询问你的意思,你如果给出你的意思那就是给了别人指引,毕竟初识时别人对于你的信息知道很少,而如果你回答只是随便,那么其他人既容易留下你是个无主见者的印象,也容易做出让你不舒服的决定,因为80后的随便并不是真的没有自己的偏好而只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偏好。在熟人的圈子中,人们已经知道你就是喜欢说随便,因此别人就只好帮你做主,与随便族在一起只好有话在前,“我做了决定大家就得听哈”,结果是随便的人就随了不随便人的便,长此以往就可以看到随便的人就做了随众的群众而更加加强了后来随别人便的结局。

 

  80后从内在来说是接触了很多信息,见识过很多东西的人。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随便习惯的产生:父母与家人出于给孩子最好东西与做最佳决定的考虑为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因为从小习惯了被父母家人做决定而懒于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缺乏做决定的习惯。好了,现在如果你是一个80前的朋友,与80后朋友在一起,你要做的不是一般性征询意见,而是菜单式地征询意见,否则就很可能得到一个随便而随了以后总不便的结果;如果你本人是80后的朋友,那么我要给你一个建议:在很多时候随便不代表随和,而代表你会成为被决策的人,代表失去自己主张能力的人,代表自己本有的内在需要日益被削弱的人。但凡可能,请提出你自己的选择倾向,也许某个时候你真的只是随便做的一个选择,用点心反思下这次选择的质量,下次选择的时候再调整,坚持几次你就能作出自己明确的决定——做一个能提出自己建议的人,你就成了建设性的朋友;就算随便做一个自己的决定,也比只是随便好很多。

注:社交一书专文

 

昨日场景:主持友成企业家公益基金会三周年招待酒会。宾朋甚多。零点与友成将在新一年的公益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今日小诗

闲国

 

南粤青城雾色重,

桂山累阶苔鲜浓。

深谷空响声声慢,

不误晨僧扣晚钟。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菜末肉丝

将娃娃菜一颗、香菜二两、青椒三颗,洗净切成菜末。猪五花肉一斤,凉水起锅,煮至沸腾,五分钟后取出,放于凉水中。刀切出细肉丝,拌淀粉少许。起油锅,放入碎干辣椒和花椒酌量,再放入肉丝爆炒,三分后放入菜末续炒,放盐酌量,砂糖少许。再炒两分后出锅可用。装盘时将菜末置于盘面,肉丝放在其上。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