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商业模式无法支持CMMB无缝覆盖和漫游
奥运前后,围绕CMMB,广电启动了全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关宣传,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当奥运带来的脉冲式激情告一段落,一个基本而核心的问题无法回避——在现有商业模式下,CMMB能否支持无缝覆盖和全国漫游的网络运营?下面,笔者尝试用一些常识性概念进行“沙盘推演”,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台网概念”与CMMB业务模式本质
广电的核心业务其实很简单,即所谓“台网概念”,具体而言为电视频道(台)和电视网络(网)。
其中,电视频道从传输范围和传输形式来划分,又分为卫星频道和本地频道。电视频道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分为免费频道和付费频道,前者以收视率吸引广告投放,后者以独特内容收取频道收视费。
电视网络则分为卫星网络、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网络,其中有线电视网络在大城市发展得比较充分和相对成熟,它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向入网用户收取网络使用费。(关于网络使用费,各地说法均不一致,这也是有线资费调整一直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注)
因此,无线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商业模式基本趋同,但业务模式有所发展。例如,公交移动电视和城市电视的形式,需要建设接收显示网(如明珠移动电视),并且开展广告运营,这方面就有点“台网融合”的意思了;又如,某些城市开拓出广告经营权合作的路子,与华视、世通华纳等公司合作,这一点就完全是电视频道节目和广告经营合作在无线电视网络领域的翻版。
万变不离其宗,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只是在业务形式上花哨了一点,其本质并没有脱离传统的“台网概念”及其经营模式。
反观CMMB。撇除标准之争,CMMB实际上是无线数字电视个人业务范畴的技术应用模式之一。
因此,对CMMB商业模式的推演,同样适用于无线、有线网络及其商业模式对比。
根据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全国CMMB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传输覆盖网络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条件接收和运营支撑体系。采用加密播出,实现对全国用户的精细管理。”——这点跟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商业模式完全一致。
CMMB将保留免费频道的说法,笔者则认为不妥。因为不但占用宝贵的带宽资源,而且将令CMMB实际插足地面国标的普遍服务义务,导致自身的商业模式更加困惑。而无法清晰表达商业模式和价值,可能会变成整个产业融资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CMMB:网络商业模式推演
CMMB的建设目标,是一个全国性统一标准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首先,不妨将之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商业模式进行比对推演。
有线电视按月收费,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使用费一般在24~28元/月的价格区间,如深圳28元/月、广州26.5元/月,该费用一般包含传输50~60套以上免费电视频道的服务。与之对比,“最多可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的CMMB,其网络使用费不能超过有线电视网络使用费的50%,12~14元/月。
但实际上,有线电视的“收视刚性”远大于CMMB,还要考虑到各地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均,笔者推算CMMB的网络使用费不会超过10元/月。但10元是什么概念?中国移动基于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的手机电视业务“万花筒”,也是10元/月——注意,“万花筒”仅是中国移动众多增值业务之一,而网络使用费则是CMMB的主营业务收入!
也许有人会指出,将CMMB与有线电视比较很不专业,因为CMMB最大的卖点是覆盖好、可漫游。不过,这一卖点正是一直令笔者困惑的,也希望通过推演与大家探讨。
根据移动通信漫游费听证会的公开资料,一个城市只有不到10%的人有漫游需求,因此运营商一般向漫游用户收取额外的漫游附加费(漫游通话费比本地通话费高出的部分),故用户漫游能为移动通信公司创造额外价值。所以,运营商不但在网络上投资以支持用户漫游,而且还将漫游作为其网络服务的卖点——如果不是可以收取漫游附加费,笔者相信移动通信公司不会有这一动力。
反观CMMB,支持全国覆盖与漫游投入亦不菲,包括卫星和地面覆盖补点费用,但如果在收入方面无法实现超额收益,则投入-产出比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也许还有人会指出CMMB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属于广电的移动覆盖网络,与移动通信形成均衡竞争。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笔者非常支持这一设想,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表格:
|
基本费 |
通话费 |
漫游费 |
增值业务 |
余额沉没 |
移动通信 |
√ |
√ |
√ |
√ |
√ |
CMMB |
√ |
— |
— |
√ |
— |
从商业模式方面看,全球范围内电视网络的商业模式基本都采取“按月收费、封顶的商业模式”,这与通信运营商的“按分钟收费、不封顶的商业模式”相比,一下子就相差几个数量级。
多媒体增值业务:更需模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