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样本:转型的角度和幅度


    作为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 “制造之都”、“鞋都”、“家具之都”,很少有人将东莞的飞速发展与地产业联系起来。实际上,以“三来一补”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过是“毛”,是表象;而地价的上涨才是“皮”,是实质。

    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剔毛”的过程,从第一家电子玩具厂的倒闭开始,鞋、家俱、电子器件等制造业已经大范围地呈现开工不足的情况。这也使得东莞的GDP从以前平均20%左右的增长滑落到2009年的5%左右。

    而这个5%,实际上与城市化的大规模基建有关。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出口受挫的情形下,2009东莞实施了14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程、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而未来五年,东莞更是抛出7300亿元的巨额“投资大单”。稳坐东莞市镇街GDP指标排名头把交椅的虎门镇,在基础设施上投入13个亿,直接占了GDP增长的一半;厚街则一口气推出了33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达45亿元,这是厚街历史上启动工程项目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大规模基建投资的结果是,在东莞2009年纳税前10名的民营企业中,有7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有1家与房地产行业有关。

    尘沙洗尽,水落石出,房地产业终于从隐身背后走上前台。露出了“东莞模式”白花花的“皮肉”。

    实际上,如果说东莞的发展及大多数富豪的产生,是因为“三来一补”加工制造的话,不如说因为“三来一补”的兴起和劳动力的吸纳,带动了当地地价和房租上涨,使部分眼光超前者囤集土地,大做房地产完成原始积累;而多数农民,也因为出让承包地或祖基地转身成为先富起来者。

    土地的转化(由农地而工业基地)如此关键,但是转化的完成,恰恰又是以“三来一补”为模式的制造业发展、从而拉动土地和服务需求的结果。

由此看,制造业的发展,既是东莞发展的开始和前提,也是东莞发展的“牛鼻子”。

但是,由于“东莞模式”的先天性缺陷,创新与品牌意识不强,——尽管东莞有“全球每10双鞋就有1双为东莞制造”、“全球IT产业无论在何处下单,均在东莞制造”的名声,但是没有人知道哪个响当当的牌子真真属于属于东莞——那么,在金融危机过后,制造业能否恢复到之前水平,目前看不出任何迹象。

从这个角度看,以贴牌式代加工为基础的“东莞模式”实际上已经终结。

2009年岁末,老刀在东莞考察时发现,过去街头那种打工者熙熙攘攘景象已经看不到了,东莞已经差不多完成“都市化”了。与这种都市化相呼应的是,夜幕刚刚降临,霓虹闪烁的娱乐业已开始“沸腾”。有人甚至戏称“东莞标准”已经成为娱乐产业的ISO国际标准,服务标准化、一条龙。

这种现象,看不出是转型的过程,还是结果。东莞2007年就提出了“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双转型”战略。很显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目前来看并无太多进展;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产、酒店及娱乐业的发展,不仅已经让政府和富豪们找到了转型的路径所在,也让富豪们摆脱吭吭哧哧的小作坊,顺利洗身上岸。

这种情况虽然引起了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议论,但当地已经登上排行榜的富豪们,显然已经不以制造业为然。很多富人不仅无意于创造自己的品牌,甚至不想抛头露面。他们习惯于隐身背后,更多地投身于地产、酒店、娱乐等效益更快的行业,甚至将大把的现金放在股票二级市场,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土地、矿山以及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投资(PE)。

问题是:没有转型后的制造业的支撑,没有制造业和相关市场所带来的人员流动和人气聚集,东莞的“高级城市化”以及地产和服务还能走多远。当地的比喻是“腾笼换鸟”,笼子腾开了,鸟呢?

显然,娱乐服务业的“东莞标准”还是个灰色地带,虽然可以暂时可以吸引穗深等城市的人气,但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及由此带动的专业市场、地产、酒店及娱乐业的发展,需要更大更亮的支撑点。

东莞还在路上。我们也仿佛从中看到了20年后中国的模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