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版《道德经》连载(三)


这一章,老子继续谈论“有名”之俗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崇尚贤能、不重用聪明之人,人们就不会争着抢着要变得贤能、聪明,人们就不会产生变得贤能的欲望,不会树立变得贤能、聪明的目标。
目标是对未来的期望,目标是现状的改良版,目标与现状之间是一个差距,它引导人们生活在幻象中,一直活在未来,而错过每个片刻真实的存在。
把人划分为贤与不贤,社会在制造一个分裂,人为制造了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疯狂。
同理,贵难得之货,也是在制造一个分裂,金子本来只是金属的一种,钻石本来只是石头的一种,物以稀为贵,贵的对立面是贱。如果遍地都是黄金,它只能跟沙子一样用来砌墙或铺路。当人工养殖珍珠泛滥之后,珍珠首饰就不再受到青睐,珍珠只能用来打磨成粉做工业原料。世俗的价值观总要偏向那些难得的物件,因为这人为的定义、比较,人们趋之若鹜,不惜一切代价,占为己有。通过占有稀世之物来突显自己的不一般,自我总想变得不一般,想让万人景仰。
这样的人为定义,这样的人为比较,这样的人为分裂,让人们产生了欲望,使民“见可欲”。反之,如果回到天地之始的“无名”境界,无定义无比较无分裂,则民“不见可欲”,因为没有比较,所以没有欲望,所以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此处“心”通“脑”。放下头脑,放下脑中所有念头。头脑是过去所有观念和知识的累积,头脑是一个装满了过去的口袋,头脑不是你,它有自己的生存和演变模式。头脑是帮助你生活的工具,但往往你自己甘愿做它的仆人,甘愿沦为头脑的奴隶。头脑越来强大,你不在了。
虚其心,放下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和观念,进入空无的原始境界,进入天地之无名之始,进入涅槃,进入“一”,没有定义,没有比较,没有分裂,进入“无”,进入“无法言说”,这也是佛法修行的路径。
实其腹,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所有的资源都已为你备齐,牛羊有草原,虎狼有牛羊,土地有腐物,花草有土壤。耶稣说:“看看那些百合花吧,自然而然地开放在旷野,既然天地为一朵花准备了所有的资源,它一样也为你准备了一切,你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弱其志,削弱“自我”,削弱想要强化自我、实现自我的欲望,不见可欲。
强其骨,自然地劳作,强健你的筋骨,象一株禾苗一样生长,强壮的身躯会支持你最终的开花。
常使民无知无欲,
让人们放弃知识和欲望,知识就是头脑。适量的知识是有用的,它能避免你重复犯错,而过量的知识是有害的,房间里适当的家俱是有益的,但堆满了家俱就只能变成储藏室,储藏室已失去了住人的功效,它是死的。大多数家庭为家俱配置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再为虚荣配置了三人之一的面积,自己真正能用的面积还剩三分之一。目前你拥有知识的程度,跟你房间的状况相似。如果你不幸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则跟收藏家的状况差不多,家里每个角落都塞满了破旧自行车、锈花鞋、古老的窗花、破船木头……如果您是个老爷车爱好者,还得另建车库。你已经成为一个偏执狂,生活在自垒的坟墓里,并提前进入。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真正的知者不是拥有很多知识的人,而是真正了解的人,真正知道的人。知道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差别,女人知道孩子是她的,她经历了十月怀胎的真实过程,胎儿的一举一动她都深切地知道,她经历了分娩的痛苦与喜悦,她知道孩子是从她体内掉下来的肉,与她血脉相连。而男人只是拥有相关的知识,他听说过关于性交、受精、发育、分娩之类的知识,这个孩子是他的吗?他最多只能相信,而无法说他知道。
一个真正知道的人,不太敢以妄自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他更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处无为之事。
为无为,则无所不治。
如果人们都按天地本来规律行事,则不需要什么治理,此乃老子的“无为而治”。
此章节的“不尚贤”“不见可欲”“弱其志”“使民无知无欲”,常常被人误解,认为老子在倡导愚民政策,实乃大大的误解。老子在描述一个众生被普渡后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成为佛的社会。也许,这是个比共产主义更乌托邦的理想状态。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所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