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09年全国高考,暴出两大新闻,一是湖北考生古体长诗获评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二是四川考生“甲骨文作文”。
前者,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
后者,黄蛉的作文通篇以甲骨文为主,还包含部分金文、篆体字。据介绍,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是“熟悉”,“甲骨文作文”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根据相关评分标准,因为跑题而被判了8分(满分为60分)。6月底,黄蛉曾拿这篇“甲骨文作文”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看,刘钊教授评价说:“他的文章中大部分字都对,是用了很多种古文字,但也有一些字写错了。”
笔者认为:
1、中国社会应鼓励“90后”的少年冲动。
少年冲动,人之常情,但中国社会就是容不得少年冲动。“冲动”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但要看其冲动的内容与形式是什么,“‘最牛’和‘甲骨文’作文”表现的是专长与个性,体现的是人才特质,社会只能鼓励,决不能用一般的高考作文标准来衡量。社会如没有少年的冲动,不鼓励和培养少年冲动,这个社会就会死水一潭。
2、 高考高分不等于一定就是高级人才坯子。
高等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高级人才,其高级的含义就是知道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懂得绝大多数人不懂的、想到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的、会做绝大多数人做不出来的。高考高分者,只具备“知”和“懂”的基础,而“‘甲骨文’和‘最牛’作文”者,不一定是“知”和“懂”的佼佼者,但是“想”和“做”的高手。后者成为高级人才的可能性与机率比前者更高。
3、 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人的“高”,具体体现在“智商、情商和胆商”三个方面的高人一等,同时具备“三高”的人才,世界上基本不存在。中国社会潜意识里,总是试图培养、教育出方方面面都十分优秀的人才,这是不可能的。近100多年的现代教育实践告诉我们:(1)清朝末期的国家栋梁,都不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而是名落孙山者。(2)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最艰苦的“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3)开创和建设新中国的主力人才,都是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4)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没有发现一个是“少年班”上的人才。是人才,必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才基本上不存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才,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毛泽东主席,其数学和外语成绩也不优异。
4、 国民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创新与特色人才。
创新与特色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打破常规,创造新东西的主力;其行为往往难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其思想方法与一般普通人就是不一样。我国千人一面的基础教育,与以知识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早就受到社会诟病,其核心就是没有因材施教。国民教育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因材施教,创新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因材施教的高级形式。
5、“甲骨文作文”显示的是冷门专业的专才。
一个人一生,热衷于甲骨文研究,这样的人才“坯子”十分难得。中国13亿人中,如搞一次问卷调查,一生专门从事古文字研究,估计没有几个。2009年高考,能涌现出这样的人才,应该说是中国古文字研究专业的幸事。因此,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大学里,如设有中国古文字之类的专业,应该作为特例录取,专为其设置这样一个专业,让中国现有这方面顶尖专家重点培养,都是应该的。
6、“最牛满分作文”显示的是古体诗词专才。
新中国的国民教育,对中国优秀文化传教育,除少数高校外,社会整体在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薄弱的,古体诗词在中国大陆快要失传了,这方面,大陆不及台湾。在“90后”的高中毕业生中,能出现这方面的爱好与特长的人,十分难得,他应该接受中国最好的中文高等教育,让他传承、光大中华文化的精华。中文古诗词,是世界唯一的中国特有文化现象,以某一外语为母语的中文博士毕业生,也难正确翻译出这些文化典籍的外文表述,难以表达出原诗词的意景。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这就是人类的文化的顶峰,未来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子们,中国文化的最高学位,可能就是古体诗词。所以,古体诗词专才是社会珍稀人才。听说三峡大学破格录取了该生,不知道三峡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怎么样,有几个资深教授,如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最好让中国最强古代文学专业的高校录取为好。
以上六点看法,就是本人关于“最牛满分作文”与“甲骨文作文”的新闻评论。
2009-7-5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