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造假状元都为一个面子
因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民族成分作假,其所报考的北京大学已决定放弃录取他。香港大学也正式决定不予录取。昨天,港大中国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港大拒录主因是何川洋英语水平未达录取标准,而并非其民族身份造假。(3日重庆晚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7/0703_17_1231331.shtml
早就高调表态“不姑息”的北大率先拒绝了何川洋,曾经有传闻伸出橄榄枝的港大如今也作出了明确的拒绝姿态,而重庆方面对于社会强烈的呼吁,则依旧拒绝透露其他造假者信息。其实,三个方面异口同声的“拒绝”,尽管理由不一、说法各异,其实都不过是为了一个“面子”而已。
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理当站在弄虚作假、维护招录公正、推进教育公平的最前沿,而按照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2日对记者所言,是“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北大作出了放弃录取何川洋的决定”。北大的表态无疑是极其明智的:对于是否该取消何川洋的录取资格,虽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说“不”,但也不乏替作假状元求情的声音,在各方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北大的表态既遵守了教育部的规定,又讨了绝大部分网民的好,同时也向当事人传递出“爱莫能助”的信号,可算是在各方面前赚足了面子。
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港大表达出邀请何川洋前往港大读书的意愿,尽管有关负责人称“港大提前和何川洋沟通的消息是失实的,我们听后觉得很奇怪。”但其“惜才”的勇气和魄力却很是让人折服。不过面对汹涌的民意,为顾及学校形象,港大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了放弃。“民族身份造假有一点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这样的恰到好处解释无疑同样让港大在舆论和有关当事各方面前不失体面。
而重庆方面的拒绝虽然看上去多少有些无奈、有些固执,其实也正是为了死守住最后的一点颜面。他们原本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没想到有心办的一件实事、好事,会使自身陷入这样的深度尴尬,谁能保证其他31为作假者中没有更多官员甚至背景更深者潜伏着?一旦拆开神秘的面纱,闹出更大的动静出来,面子上岂不更加罩不过去、也更加难以收场?因而其不惜“得罪”那些试图刨根究底的网民,其苦衷是可想而知的。
北大、港大、重庆在高考状元造假事件中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拒绝姿态,但我们似乎都很难看到他们在制度层面的深层次反思和检讨,至多只是道德上的顾虑。而这种基于“面子”的拒绝,对于今后改进、完善高考招录机制,推进公平公正,又能给人们多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