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横向比较


      前不久,我回趟辽西老家,见到本家兄嫂及侄儿辈一家人。晚上,大家坐在土炕上都兴高采烈,一炕都是笑脸,不知怎么都这么乐。虽然他们的衣食住行远不能与城里人比,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却令我惊讶。我原以为他们为柴米油盐终日奔波,为供养儿女上学精打细算,为孝敬父母省吃俭用,他们日夜与苦难为伴,与劳累为伍,他们呈现在我面前的应该是一张艰辛的脸,苦涩的脸。可是,我完全错了。原来乡下人,竟是那样的充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信心,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在乡下的几天里,我见到的村里人都是那么快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儿童,他们都笑脸盈盈。难道他们的生活很好吗?其实,比起城里人,还差得很多。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他们不像城里老人都有退休费,有医疗保险,可以无忧无虑地尽享晚年。乡村的儿童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差距也很大。他们不但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吃营养、穿名牌、玩电脑,还要帮助父母干零活、做家务,甚至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都很难。而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中青年人,比起城里 的同龄人就更辛苦了。他们要为养家糊口不停地劳作,他们要为改变一家人的生存状态东奔西走。我想,他们之所以都这样乐观,一定是被什么力量支撑着。

      经过观察和了解,我终于发现,这力量就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和愿望。当然,这向往和愿望不像城里人那么高远,那么震撼人心,桩桩件件都是那么质朴而实际,就像到了秋天,就一定可以收割庄稼那样肯定而又准时。于是这向往和愿望就变成了他们每一天的劳动,使他们干劲十足,不必过于担心与忧虑,因为一切都不遥远。

      比起城里人,乡村人的向往和愿望实在算不得什么,然而他们却被这些并不高远的向往和愿望充实、鼓舞着。我的一个人到中年的本家侄儿说:“我们农村人就像路边的小草一样,卑微得再也不能卑微了,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了,你要生存、你要成长,你就得把目光洒向周围的草坪,瞄准你身边的小草,千万不能仰起头来看你附近的大树,如果把目光盯在大树上,那你就不能活了。”他的话很有哲理,他对人生悟得很透。我忽然明白了:农村人的生活状况远比不上城里人,然而他们却都比城里人活得有滋有味,比城里人活得快乐,豁达,更有意思。其中的秘密就是我侄儿说的“瞄准你身边的小草,千万不能仰起头来看你附近的大树”。如果用一句话归纳起来,那就是:人生横向比较法。

      马克思说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可见,没有比较,无所谓感觉好坏;一比,矛盾就来了。难怪多少年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成了一种主流观念,人人住茅棚泥屋时倒也相安无事;一旦有人住了高楼大厦,贫富差距拉大了,心态便发生异常了。农村人的生活状况,基本上大同小异,其实都处在生活的底线上,农村人的愿望,只是在生活的底线上有限度地再多企求那么一点点。然而就是这么一点点,却使他们拥有了幸福,增强了他们向前奔的决心,因此而活得完整无缺和快乐无限。城里人就不同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片片“小房子”的中间,一座座“宫殿”如雨后春笋,令众多的“小房子”自惭形秽了。这样一比,矛盾就来了,心态也就随之发生异常了。其实,这就是纵向比较的结果。

      把心放在生活的底线,学会横向比较,这就是乡村人可以快活的秘诀。把心放在生活的底线,大概最可能容易得到上帝的恩赐;学会横向比较,最容易获得心态平衡。虽然乡村人每年每月所收获的,远远低于城里人,但他们却能准时地收获欢乐与愉悦,他们很少有城里人的那种焦虑、浮躁以及悲观失望的情绪。

      为了拥有一份随时的幸福,让我们也把心放在生活的底线,学会横向比较法,我们也一定会拥有那份同等的欢乐与愉悦,也会每天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