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落地,谁的风险与机会?


 

食品安全法落地,谁的风险与机会?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60%的人遭遇过饮品安全问题。如在购买饮品时,经常遇到的饮品安全问题是“饮品过期”,或者“虚假、夸大宣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34%的消费者认为依靠法律是可以规范或者解决的。
 
6月1日,中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食品卫生法将同时废止。“卫生”与“安全”两字简单的更替,却将深刻影响到每个人的餐桌,也为食品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以及周边产业和服务商带来深远的变革。
管理大师杜拉克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对机会与危机的管理。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使得食品行业的进入“门槛高了,要求严了”,这无疑对中国的食品企业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为中国食品行业整体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食品安全法究竟是企业再次迈步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最终还是要看企业的战略抉择和应对。
 
“食品安全法”出台背后
 
中国首部食品安全法的诞生,也是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密切相关。自1995年10月,我国《食品卫生法》出台,十余年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人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可以吃?”原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受到质疑。新的《食品安全法》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2007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江苏、安徽、河南等10多个代表团的445位代表分别联名提出14件议案,要求加快制定食品安全法或修改食品卫生法。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中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食品卫生法将同时废止。这次法规的更替,表面上看只是“卫生”与“安全”两字之差,但却折射出中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深层次思考,表明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同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也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社会问题。虽然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在看似简单的“吃什么”问题背后,隐藏着巨额的利益博弈。
快餐、套餐是美国人的“当家菜”。快餐店的行销手段也是人们越吃越多的强大推手。在麦当劳等快餐店中,“套餐”是人们最普遍的选择,汉堡包加上炸薯条和一杯可口可乐,使人们在主餐之外又额外摄取了更多热量。麦当劳汉堡套餐的热量也从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据美国全国卫生统计中心的报告,由于营养不均和缺乏运动,美国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达61%。
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消息说,美国近年来开展的反肥胖运动促使洛杉矶市议会立法,禁止在该市80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是穷人区)开设新的快餐店,目的是让50万穷人不再老吃快餐。这项立法的宗旨是改善营养,包括禁止在学校销售汽水。据悉,洛杉矶市长目前尚未签署这一法案,但它已获得市议会的通过。无独有偶,英国市场调查机构弗雷泽咨询公司,就著名国际品牌的“道德品性”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由于近期英国消费者对形体和健康越来越重视,世界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成了调查者心目中声誉最差的企业。“吃得更健康”的风气在英国日趋流行,美国和欧洲倡导健康生活的人士纷纷指责麦当劳的食品会助长肥胖,政府甚至禁止电视台播放麦当劳的广告。为此,麦当劳一度在英国各地的餐厅投入大量资金重塑品牌形象,推出健康食谱,但是收效不大。去年,麦当劳将英国的50家店卖给特约经销商。其在欧洲的销售利润已经从15.6%下降到14.9%。
“围攻麦当劳叔叔”的这些做法让人听来,真是有点“矫枉过正”。实际上,“吃饱吃好”仅仅是人们对于饮食的基本要求。适合的口味,均衡的营养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才是人类对“食品”的终极目标。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食品行业而言,在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的同时,有必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审视地看待的企业发展—营养健康—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从中探索企业应对未来市场变革的战略。
所以,食品安全法的诞生,从长远来讲,对推进中国食品行业的质量提升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领域将出现连锁性变化
随着食品业整体步入到全面竞争的品牌经营时代,食品业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合,不仅是产品升级、品牌升级、消费升级,竞争也在不断升级,行业进入与发展的门槛也在不断升级,行业集中化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朗。特别是对于食品企业的市场环境影响尤为明显。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将影响到每个人的餐桌,也为食品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以及周边产业和服务商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
首先,整个市场集中度提升,“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食品安全控制的加强,将促使食品行业内横向整合,市场集中度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具有质量安全的信号,品牌优势越强企业所承担的质量安全违约成本越高,规避风险就需要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较大资金投入,高成本费用投入是小型企业难以负担的。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在实施如绿色食品认证、ISO体系认证以及HACCP体系认证后获得的规模优势将明显大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在逐步趋严的质量监控体系下,取得的超额收益减少,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收益,企业会选择退出,市场份额将向大型企业集中。因此,有具备资金实力、市场份额高的企业将进一步在市场上凸显规模化效益。
第二,营销推广方式将推陈出新。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代言的风险加大,食品企业请明星代言的相应成本也会大为增加。而此前,“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曾经代言过三鹿奶粉广告的诸位明星也曾深陷“广告门”,他们代言问题奶粉的行为遭到各方舆论质疑。虽然,也有人提出“明星工作是在广告中表演,而不是担当质量监督员……。”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此项法案表示了支持,“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是顺应民意的,值得肯定。”由此,食品企业请明星代言的营销手法可能会减少使用。这或将促使食品企业在营销推广上,探寻更多新方式。
第三,在消费偏好和渠道选择上将更加理性。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调查数据显示:91%的消费者倾向于大型连锁超市或者有经营资质、信誉好的商家。97%的人将食品的安全(质量)作为考虑购买的首选要素。以生鲜菜品为例。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对菜的质量关注越高,而对价格的敏感性越低。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时,消费者几乎只考虑价格,    当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时,消费者买菜时对质量的关注程度超过价格。也有工商部门的官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到具有经营资格、信誉好的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价低质次的食品;二是在选购食品时应认真查看产品包装上标注的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有无QS标志等内容;三是购买后应索要并保存购物凭证,以便出现问题后投诉举证。
营销创新 从三方面入手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使得进入食品行业的 “门槛高了,要求严了”,这无疑对中国的食品企业提出了挑战。同时为中国食品行业整体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从战略高度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有可能成为这项举措的受益者。而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终端营销,是企业可以立即着手的切入点。
管理延伸主动出击。规模企业应抓住机会,有效实施管理延伸,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纵向整合。食品安全的控制不应局限在企业内部,为消除购进外部原料的风险,企业将采取加强原料检验的被动控制方法。把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延伸至原料生产、收购环节,即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从效果上看,主动安全控制措施的效果要明显优于被动安全控制措施。从国际经验来看,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供应链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
借助新技术进行营销创新。食品饮料的消费人群广泛,竞争品牌众多。以往,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广告,很难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因此,传统的营销模式一般都选择覆盖面最广的电视媒体作为开路先锋,再辅之以密集的地面活动,用促销来刺激购买。这种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貌似劲量十足。实际上存在着,成本高、周期长、效果短等诸多风险。因此,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伴随手机进入“3G”时代,4亿多中国手机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互联网的潜在用户,网络营销的空间将会大大拓宽。与此呼应,中国食品行业的网络广告投放总额从2006年的13401万元迅速激增到了2008年的41129万元,增长了307%。谁能借助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将产品的品质、品牌、价值等综合因素,巧妙地植入消费者心智,已成为未来的市场上领先一步的关键。
选择优质渠道,零售终端生动化。据统计,中国乡镇人口已超过5亿,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连锁超市、品牌加盟等销售形式在食品营销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让你的产品在超市的货架上“跳出来”,就成为营销制胜的关键。终端生动化对于厂商实施终端拦截、提升销量和制胜终端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事实。可口可乐公司曾强调,“公司销售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口可乐产品生动化工作的好坏反映出来。”
原先食品企业在商超中的“生动化”主要以宣传产品为主,宣传单、POP中夸大其词的情况屡见不鲜。现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如何在加强终端生动化的同时,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也是食品企业的市场总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一个自己的建议,与其考虑如何在“食品安全法”落地时“打擦边球”,不如主动通过包装、堆头、POP等终端展示手段,宣传食品安全法,扮演新法规的推广者的角色。如此,不但可以从与友商在产品和价格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业内专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部法律就能完全解决的。消费者口中的食物安全与否不是由标准标出来的,也不是由法律管出来的,而是生产经营者由他的义务和责任生产出来的。因此,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需要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其深远影响。通过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顺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以营销创新把握新法规带来的市场机会。
 
笔者点评: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是中国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的里程碑。这部法规从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权的高度,建立起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流程。最终,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都将受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环境,将伴随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企业,和一个蓬勃向上的行业出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