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给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如何实现观念向行为的转化提出了丰富的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操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如《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纲要》为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从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个幼教工作者不必须树立的一种现代保教观念,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现代理念。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有区别于其它教育阶段的特点,因此在实施中的策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           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             与一日活动的融合性:

     1)、与游戏活动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2)与教学活动的融合: 
  在《纲要》各领域的内容与目标中,细细分析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看出健康教育需要与其他领域相融合,因此各领域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心理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融合,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幼儿,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3)、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日常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带来安全感;生活环节中幼儿自理能力的习得,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给与适时地辅导与帮助。

2、             各类资源的整合性

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家庭、社区到课程、教师、幼儿这些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资源通过相互的统整,发挥各自的优势,则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如:幼儿园根据不同家长特点与需要开设专题的心理辅导讲座;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启蒙之师,在幼儿阶段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他们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只有家园一致,通过周围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其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心理教育事半功倍。  

3、             各种方法的互补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呈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因此教育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且需要互为补充。如:为个别幼儿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儿童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潜力,为幼儿记录富有个性的成长轨迹;针对有些幼儿出现的心理偏异倾向,通过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游戏治疗,防止心理疾患的形成。在集体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养成性、补偿性等模式。同时在医学、心理理论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