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属地化和贫困孩子的求学
李华新
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今年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不得低于去年,各部属高校在 属地的招生计 划比例一律不得提高,超过30%的应逐步回调至30%以内。现在受教育权不平等矛盾显得非常突出,中西部地区的高中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少,录取分数高。 *2009年05月21日 08:43:27 来源:光明日报 )
一位专家则告诉记者,要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生源结构必须多样化,这样有利于高校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不过在过去的那种招生指标的分配下,那些大城市的省城或是京城的高校,所占有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大于西部或是欠发达地区。这就是教育的属地化大大照顾了那些成绩远低于其他地区的学生。
这样的一种现象使得教育的公平收到了质疑。有专家就认为:高考录取“本地化”有如下危害:
一、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的教育投资,本来是应该让最优秀的学生上重点大学,使拥有最好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重点大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在有的重点大学培养人才“本地化”倾向,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加快社会不满情绪蔓延。高校在所属地区招生比例过大,会让外省市考生进入的机会减少。这种受教育不平等会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今年两会,代表们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并希望予以解决。
还有学者指出,地方与名校之间强强联合,表面上看是互利共赢。实际上,却让那些缺乏名校资源地区的考生牺牲了教育机会,让各地区之间人才、文化合理流动受阻,导致区域内人才培养“近亲繁殖”。所有这些,必将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终让地方和名校也成为受害者。
不过,一些高校建筑所在地区,当地对学校的关照也是很正常的,也是有投入的,至少是学校的属地,是占用了当地的公共资源的,你不对属地进行倾斜,就会影响当地对教育部门的支持热情,不过像上海高校以往每年对本地生源的录取率都超过80%,这个比例,也使得人们对于上海的做法是很抵触的,因为上海的高校属地化,使得上海的近亲繁殖的弊端也越来越重。但如果是这个比例小于30&则本地的学生、家长都会不适应。
因此对于属地化问题,也有专家认为其好处也是很明显的,招收属地学生,对学生而言,能降低上学成本;对学校而言,可减轻后勤服务负担、优化人文环境;对属地而言,有利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热心为家乡服务的人才;对高校而言,可以更好地利用属地资源、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高校的属地化并非是一无是处,如果一味强调均质化,甚至会在社会和教育界的深层意识中滋生“去地方化”,因此,“进行此类改革应该征询多方面意见。” 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大学是“双赢”。重点大学对地方发展的支持,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招生名额的“照顾”,而可以从技术更新、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最后想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孩子的求学问题再说几句,那就是对于已经是在高等教育属地化不占优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进入大城市的几率在减少,因为在分数上的这种限制,使得属地录取成绩与非属地录取成绩有差距,这种差距造成了分数上的非等同录取的差别,这是一种不公,可是,在没有取消属地录取比例之前,属于他们的只有付出比属地学生要高得多的努力,因为,分数存在阶梯,因此,既然存有很多的滞后因素和影响因素,因此,此事还是应该慎重。因为一旦在分数上没有了区别完全靠成绩录取,结果也会使得,经济条件显然要比落后地区和非属地学生要好很多的学生,失去就学机会,反而会失去求学的机会,使得国家教育的负担也在加重。因为靠所谓的绿色通道的就学,也会使得一些非属地学生的家庭。因为不及城市学生家庭的教育投入,使得国家的教育公平化,也是同样难以达到这一目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