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用:老子的1与0 ——《道德经》笔记之十一


 

无为之用:老子的1与0
——《道德经》笔记之十一
 
一直以来,在现代人的心目当中,老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一个“无”字。也的确如此:通篇《道德经》,老子以一个“无”字,一个硕大无边的“无”字,本质地点出了道之所存的前提与基础。事物总是以“有”而产生动机,形成运行。然而,若没有了“无”之存在,若失去了事物发展运行的空间,这个世界、或者老子为我们心目中描绘的那个道,便没有了生与动的机会。王蒙在书中将老子的“无”比喻为我们所熟知的10中的“0,倒还是一个有用的方式。因为一来老子的所指,原是其作为其当时思想的即时所至,并不能完全以我等眼下的现代观念而去观之、解之;二则,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思想者,是一位圣人,我等普通凡人,又岂是随便就可以理解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呢?好了,一个是历史与时代的巨大差异,一个是思想层次的巨大差异,这两个差异的存在,虽并不阻碍我们可以有用的方法而与老子“交流”、感应,但是,这中间的“交流”,若能有一个便捷一些的“思想道具”作工具,当能更方便于我们达到或者接近作为古代圣人老子的思想核心。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在第十一章节里面,老子以日常可见的轮子轴瓦与车轴之间的留有空隙、器具的容量空间以及门窗所留空隙之用为例子,说明万物万事,有了有,才有了依凭,有了方位,有了握持的便利。同时,因为预留了空间,预留了缝隙,留下了不确定性,留下了余地,就是说预留了空无,它才有发挥使用运用发展的可能。
所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但是这个“无”字、这个可以被看做“0”的空无,却是有着相当深奥的玄机啊。它绝不是简单的、静止的空间概念,而是一种看似虚无、实则精深的哲理所指。
想想看,这宇宙的边缘有多大?可能是大得没有“边缘”了,而黑洞,却是有着无数个“宇宙”的最无边的空间了;而无论是无边的宇宙,还是无数个无边宇宙的无边黑洞,其往来之源、其去路之境,又在何处啊——无从寻求。这么一个“0”字,实则蕴含着无数巨大的“1”,无数个大大小小的“1”字,而绝非我等所以为的一个“1”字后面的无数个“0”。
 
真因为具备了如此的认识基础,老子对于人世间的行为,便主张起一个“无为”来。
世上万物按照其自由的生长规律“自由”生长,天道自然生成,并不以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无为也者,绝非消极的不干预,而是要因时、因势地不顺应天道,寻求符合自然法则的介入与管理。按需而动,而万不可无需时制造出需求来,以求短期利益的一时之解。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显见,现如今的社会世界,已然违背了老子一直以求的“无为”之道。尤其是进入到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的执政者为着自己在位在政时期的业绩所求,无不以过度的投资来硬生生地制造出所谓市场的需求,非但违背了行事的规律,也违反了作为社会经济本身的法则。而更应令我们反思的是,现如今的所谓金融危机,又何尝不是那些个利益集团(一般由大财团与政府部门组成)为着自己的短期利益,硬生生地杜撰出许多以“创新”为名义的“衍生产品”来?
社会之需求、市场之容量,原本是应着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自然产生。欲使社会需求、市场容量尽可能地“大”,应当在事先的液态设置上寻求符合于市场发展的自然方向,又岂能以个别人等的行政之需而代之?
这么说来,似乎只能是眼巴巴地望着整个世界经济“危机”下去了?其实不然。谨以老子之“无为”,以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论,则可以寻找到为我们所需的合理之解。至于这个解的具体答案,想来不用我在此赘述(此文原讨论的也并非“经济范畴”),想来只有以道之所指,真正是着眼于现实世界的运行实际,方可以真实之“需求”,创造出人类社会真切现实的经济状态来。
 
1”与“0”之对立与互存,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若仅以某分之一的人类社会(地球世界)而观之,则唯以“0”之合理认知与布局,方能使得“1”之存在,更趋其宗。
 
                          感于200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