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品牌营销策略讨论
作者:许广崇 来源:品牌中国网
2008,对于中国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受美国次级贷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股市大跌,物价飞涨,经济低迷。
中国酒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其间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啤酒行业,这个最早国际化的酒种,正面临着“一切上涨,产品涨不上去”的严峻局面——在某些地区虽然终端啤酒价格略有上涨,但销售量也随之下降——没办法,这实在是一个对价格太敏感的酒种!
目前的局面是:一方面,50%以上的中低端市场,瓶装啤酒的价格低于矿泉水及一般碳酸、功能性饮料;另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啤酒生产链条上的原料、辅料、能源、运输等四个环节成本均不同程度的宽幅上涨,导致啤酒生产成本一再攀升。目前,大麦、大米、水、瓶子、瓶盖、商标、纸箱等原辅材料及电、煤、油等能源和物流运输费大幅涨价及《公路法》的实施对超限车辆严查重罚等,导致每瓶啤酒的生产成本保守估计至少上升0.30元以上,而终端价格比拼和成本挤压双重压力引发的嬴利空间的大压缩,成为整个啤酒行业的“坎”。
在重重压力之下,许多啤酒企业于生死攸关之际,或转型另谋出路;或乖乖缴械纳入并购者旗下;或投入到跨国集团的怀抱……如今回眸凝视,不由对傲立严霜中的这些企业及企业家们充满敬意!
我们很想知道:在以青岛、燕京、雪花为项背的啤酒产业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啤酒产业将如何度过这漫天严寒?而营销专家无疑是这个行业的献策人,在这“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时刻,您一句关键的话语没准儿就点醒了一个忧心忡忡的行业。故此,我们等待——
中国酒:作为酒行业的实战派营销专家,首先您怎么看待目前的啤酒行业与市场?
许广崇:目前的啤酒行业和市场,基本是燕京和青岛两大品牌逐鹿的市场。而且这两大品牌基本锁住中国高中低端的消费渠道和终端,可以说是国人的骄傲,因为他们可以说是民族品牌的行业先锋。
特别是他们在各地竟相并购地方品牌的角逐更使啤酒市场的脉动推波助澜。
国外一些品牌的渠道主要注重高端会所、KTV终端,对国内品牌基本没有太大的威慑。那么其他品牌在营销上缺乏自身品牌的持续传播与营销,或者基本没有真正做品牌营销。
非全国知名的地方品牌更是没有信心自我,因此,一些地方品牌相继成为燕京和青岛的囊中之物,相继寻求大树庇护,任由知名品牌的并购和蚕食。这个也是地方品牌营销的误区,也是他们致命的营销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