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潜伏


本文发表于本期《中国房地产报》
 

“去库存化”和“去货币化”的结果将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而如果要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实现V或者U型反转,彻底激活房地产市场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钮键军

 

在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主要经济运行数据后,对于中国经济的运行前景,专家大都表述出了充分的乐观情绪。

不错,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采购经理人指数、M2、消费均比 1~2月份显著回升,且多数好于市场预期。值得指出的是,去年 1~2月的雪灾造成其后 3月份主要指标报复性反弹,在这一高基数下今年 3 月各项指标仍能录得同比增速的回升,彰显经济好转的力度。

但如果仔细分析中国经济,就不难发现,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一些隐性问题不应该没忽视。正如最近一次国务院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很大。

在笔者看来,3月份乃至一季度经济的好转,与全球范围内的“去库存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关。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于美国零售商的销售和库存状况明显改善,批发商和制造商也继续处在去库存过程中,并且部分产品的出货量也开始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出现反弹。需求的改善、尤其是对消费品需求的改善对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尤其是消费品的出口起到了拉动作用。而2月份以来,韩国和台湾等地的出口出现了大幅反弹就是一个例证。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品多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因此,在3月份中国的出口降幅收窄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兴奋了。

而国内的去库存化则体现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恢复性上涨上,一季度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了5.1%。

但笔者认为,这种世界范围的去库存化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以美国为例,如果消费前景依然不乐观,那么1季度的这种回补库存的做法将很难持续。而最新的数据则显示,美国的消费前景依然暗淡。根据美国商务部透露的数据,美国 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月环比下降 0.1%。3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环比下降 0.4%,而美国4月份的抵押贷款申请书也再次下降。这两个数字传递出:美国的消费很难短时间内复苏,而其回补库存的行动也就很难持续。

而中国国内的情况也不令人乐观。从目前数据上来看,钢铁等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低迷,而3月下用电量的再次下降,则显示中国的去库存化运动还没有结束。

历史经验证明,去库存化的结束是经济真正复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意思的是,在后去库存化期,世界范围内的去货币化运动正在兴起。在股市上,这体现为风险偏好的上升。瑞银公司的风险偏好指标显示,这一指标已经从低位的-1.50开始了5周的反弹,现在的数值为1.20。

这种风险偏好产生的原因是,各国政府推出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特别是美联储回购国债的做法,使得市场认为,在不远的未来,通胀将会再次降临,也就是货币将会贬值,因此人们的货币偏好开始下降,也就是说“现金为王”的时代即将结束。而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担心,一些人士开始担心,4.58万亿的信贷投放以及超过20%的广义货币的增幅将会导致中国很快出现复涨。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通胀预期正是击退此次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因为通胀预期的存在将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的主要诱因。也可以说适当的通胀水平是经济复苏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中国政府将今年的CPI就定在4%左右。按照经济学的分类,这一数字属于温和通胀水平。

但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以前的经济数据显示,去库存化和去货币化是两个不同的时期,时间重合期较短。而现在则体现为两者的叠加。这就使得经济面临着一个最大的敌人:滞涨。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如果经济不能得到有效激活,那么此前释放出去的流动性将会使得物价上涨,而由于实际总需求不足,经济依然处于停滞状态。

而中国这样一个从出口导向型转为消费依赖型的国家更需要注意这一点。外需不振是中国必须要长期面对的问题,而目前中国主要依赖的是,政府投资以及所伴生的消费需求上涨,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预测,这种效应最多维持到今年3季度末和四季度初。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来带动民间投资,那么中国经济的复苏将难以持续。

如果发生这种悲观情况,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经济的2次探底、通胀压力的增大,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的暴增。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工作是,保证信贷规模的温和降温。一季度的信贷增长有着季节因素,信贷规模的前高后低是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常态,在完成此前预定目标的90%后,中国应该迅速出台一个更为现实的信贷增速指标,比如8万亿。从而保证信贷增速不会突然刹车。这在一方面,中国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有着很大的下调的空间。当然“窗口指导”是必须的。

而从消费角度来看,激活内需则是中国经济复苏能得以持续的关键。而激活房地产市场则又是激活内需的关键。尽管3月份房屋成交数量和房地产投资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但这些都是在此前刺激房地产市场政策出台后的效应。这种效应很难持久。而房地产不仅关系到消费,同时也关系到投资和广大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真正的复苏,将是今后中国政策最大的看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