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举措


 

生态文化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核心价值、以保护和改良自然生态的制度为保障、以群体性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为载体、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社会文化体系。一般地,生态文化由生态观念系统、生态制度系统、生态行为系统等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相应地,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重建和增强群体性的生态价值体系。生态文明观是一种超过工业文明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要求从以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协调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1]。要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首先确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既不是幻想也不是常规,而是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伦理需要,它是决定人类发展去向和国家地区发展去向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从自然发展史看,先有自然界的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两者相互制约,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的计划、资源的配置等进行不断监控和协调来实现的,是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第二,确立和完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生态制度体系。生态体制建设是生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从国家层面看,必须形成科学的生态政治空气,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才能保证生态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生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不能等到生态问题成了堆才制定相关的生态政策。生态政策的正确与否,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生态政策的失误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影响和环境破坏。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是,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方面,要让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防止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
第三,倡导社会性的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体系。一是重建生态化科学技术,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运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与技术发展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这种转变主要包括科学价值观的转变、科学世界观的转变和科技成果利用价值观的转变三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发展要有利于“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健全发展,要把人、社会、自然看作是有机整体,用整体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具体途径,以利于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二是重建生态经济秩序。应该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来调整产业结构,用生态价值评价、构建新的产业,建立国家性、国际性的生态经济新秩序。包括生态型的生产系统和生态型的消费系统。
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其核心内容是建设生态产业,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建立开放型生态农业体系,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1.生态农业。加强林业建设,保护和壮大林业生态系统;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要树立全球性绿色意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绿色龙头企业,实行绿色检测标准,健全绿色检验体系;要结合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园区进行系统规划,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流动和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夯实绿色农业基础;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开发建设绿色农业技术支持体系,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进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2.生态工业。更加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二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加速能源结构调整,限制发展并逐步关闭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节能降耗责任制。三要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突破以往末端治理的传统环保模式,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确立新型的污染预防控制体系,达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目的。四是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杜绝新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治理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
3.生态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实质是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标,谋求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各地应根据旅游相关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加快景区建设,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有效带动旅游配套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发展一批资源消耗低、增加值率高的服务业。尤其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业。三是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业务创新,增强金融业务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有效改善金融生态。同时,要加快发展法律、咨询、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2]
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单位等层面的建设内容。
1.加速推进生态型农村建设。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2008年7月2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在会上强调指出:“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必须站在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型农村建设,一定要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近期要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序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开展生态示范村、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结合我区实际,具体建议:第一,结合农家乐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村。评选和表彰生态村、生态乡、生态镇、生态县。以村为单位推开农村生态建设工作,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示范带动全区农村生态建设。第二,扶持发展生态建设大户,带动农民尊重投资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项目,并允许其通过科学开发土地资源而率先致富。
2.加速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信息、高效率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就是把一个城市建设成为一个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经济活动流、交通运输流等畅通有序,文化、体育、学校、医疗等服务行为齐全文明公正,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洁净的生态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当前生态型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促进沿黄河城市带向生态型城市群方向发展,在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的过程中,营造绿色城市体系。尤其要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石嘴山市的经济转型,促进其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六盘山生态经济圈建设力度,把固原市建设成为我区重要的生态园林城市,形成以原州区为核心,以泾源、彭阳、西吉为支点,以环六盘山、云雾山、月亮山为重点区域的生态城镇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城市、生态县、生态镇创建活动,以此为抓手推动我区生态型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不仅是一个生产的概念,也应成为一种生活的理念。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积少成多,通过节省每一个家庭的支出来达到节约整个社会资源的目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从家庭开始。我们要做的,只是从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换上节能灯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倡导家庭绿色消费模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激励与支持。
家庭具有从源头上引导社会消费、影响企业生产、影响经济发展、影响长远发展的功能。绿色家庭促进绿色社会建设,比如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引导,可培育下一代生态生活理念、生态生活行为和生态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年度评选生态型家庭活动、对节能住宅建设和使用进行补贴等措施都可有效激励生态型家庭建设。

重建和恢复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3.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切实改善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据我区生态脆弱性和生态建设重要性,我区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应该突出抓好:全面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中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中北部地区沙漠化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理灌区土壤盐渍化;继续实施黄河、清水河、苦水和等河道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做好现有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根据条件和可能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



[1]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 严卫华:《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实施绿色GDP》,来源于《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