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民币背后的经济还有许多路要走(一)


[原创]人民币背后的经济还有许多路要走(一)
王一博于2009年4月14日贵阳新添寨

 


        无论那种货币,其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背景经济作为后盾,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背景经济是什么呢?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规模、综合经济规模质量及该综合经济规模对外的经济扩张能力、对外部资源的掌控能力和对外部掌控资源的保护能力的综合经济背景。

 

        综合经济规模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自然资源、耕地面积、林地面积、企业数量、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环保能力、就业状况、福利状况、贸易能力、贸易总量、人口数量、人口质量、资产保护能力等的综合经济规模数量指标。

 

        综合经济规模质量是指上述综合经济规模的国土利用质量、自然资源利用质量、耕地质量、耕地利用质量、林地利用质量、企业技术力量、自主技术开发和研究力量、生产结构的优化、不断扩大优良资产规模、综合产业的优化升级、产业经济能力的结构优化和提升、消费能力与消费质量不断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及规模的不断提升、就业环境不断改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贸易环境不断改善、贸易总量不断刚性提高、人口数量与人口布局不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和出生质量的不断提高、海外资产的保护能力的不断加强等的综合经济规模质量指标。

 

        综合经济规模对外的经济扩张能力是指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布局能力、技术推广能力、产品推广能力和发展能力;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经济能力;贸易能力和贸易总量结构;自然资源出口比重由较高逐步转为较低是经济扩张能力较强的标志性特征。对外部资源的掌控能力是考察对外经济合作紧密度、影响力、控制力及对我经济的依附程度。对外部掌控资源的保护能力是防止、制止非信誉国对我经济资源、经济资产、技术资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产的非法侵占的能力。

 

        据上所述,我们看看人民币背后的经济还有许多路要走:


         一、农业经济水平有待全面提高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逐步破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现代化农业带来的矛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实现农业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加工等环节,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并在农业较发达区研究推广把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现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除病虫害等作业,逐步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利用农业生产关系的再造,进行下列突破:1.不断扩大人均种植面积;2.不断提高单位种植附加值;3.不断降低单位种植成本;4.不断实现种植的多元化与种植比例的优化;5.围绕以上的突破方向,进行农业生产关系的再造。

 

        在耕地的保护上,数量和质量应并重。我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未来二十年或三十年,应该扩大到至少二十五亿亩或三十亿亩。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宣传和掌握上,应尽快从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向“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和“用途管制”转移。片面强调总量平衡,不仅造成该保护的良田没有保护好,还间接地鼓励地方开垦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造成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应鼓励城市的发展,缩并自然村,使乡镇企业向城市和中心城镇靠拢;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而这里的耕地开垦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最大。因此今后的耕地开发一要慎重,二要合理规划。

  

        扩大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投资,从当前的18.21%森林覆盖率以每年新增0.5%-2%的速度扩大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并合理布局经济林,在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进一步实现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模式。


    二、经济格局有待精耕细作

        中国自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以来,国内旧有的经济秩序已经全部打破,与世界接轨的新经济规则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的新经济格局也在慢慢形成。从主权结构讲,中国的经济格局是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即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格局。目前政府基本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原因在于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但,随着进一步的私有化,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弱化,中国的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彻底瓦解。因此,方向决定中国下一步的经济格局。

 

  经济发展的规律常常是发达区域主导经济格局,产业分工结构由发达地区所决定,经济秩序也自然由发达区域所主导。中国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只有通过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的经济能力和手段来解决,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也全赖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来解决,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过程。

 

        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长期性的现实矛盾。一方面,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的现实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并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中国下一步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必伴随这两个方面进行发展和推进。一种格局是在发展中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并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另一种是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的现实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不同城市间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日益成为现实。跨区域合作正成为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旅游和人力资源合作、规划合作、信用体系建设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但,系统的谋划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创新经济和经济格局创新是经济格局精耕细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创新经济需要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的支撑,尤其是自主知识产业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经济格局的创新要解决经济格局的政策布局对外经济贸易布局,这决定着未来较稳定的内部经济发展结构和对外的较稳定的经济贸易结构。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也就是说中国要配置出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国内经济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