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语文考试中,有一道修辞题目,要求以“人生”为本体,写出一个暗喻的句子。一学生写道:“人生就是握在掌中的流沙,当我们摊开双手时,发现已所剩无几。”又一学生云:“人生就是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其最后那一站的站名唤作死亡。”无疑,这两个句子里面涌动着思想天才的某种痕迹,前者接近于古希腊的“无物常驻,一切皆流”的古典智慧,后者表达了“向死而生,达观知命”的存在主义态度。可惜的是,这种超越叔本华,邻近佛陀的智慧洞见和精神敏感被中学语文老师因“思想灰暗、不健康”而判为零分。
当然,我在这里不想谈中国的教育之弊,而是想就着这天才的洞见来谈点生命意见。我想,在生命的某个季节里,这些少年可能正要早于多数的平庸之辈而开始了思想的抽根发芽。其实,这两段文字都已经显示出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寻索。而且,还很可能已经获得了某种对“自我虚空”的经验。像这种“流沙哲学”便是佛教“无常观”的重要内容。在佛学思想里面,这种“无常迅疾”不仅仅指向时间,更是指向自我生命的本质虚空。我们不妨试着想想,在生命的整个流程中,我们到底能够把握住什么?如果生命本身就是瞬间逝去的,那么建立于这上面的一切能稳固和坚定我们的内心吗?在这地上,人与万物一样,何其渺小,何其卑微。不但把握不了时间,把握不了种种荣耀和辉煌,甚至连生命本身都无从稳固!想到这里,任何志得意满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冷气。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威势地位,当明白死神就在我们的右手不到三尺时,我们还得意什么呢!不但是对象的虚空,而更是你本身的虚空。你的青春,你的红颜,你的健康,你的体魄,你的血气和那构成你的全部,都是瞬间繁华,转眼成空,化入太虚。那秉性善良天分甚高的甄士隐单单听明一曲“好了歌”便真的弃下所有出家遁世了。这不是盛年的所罗门王所哀叹的那样——“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吗?为什么要说“虚空的虚空”呢?因为这两个“虚空”,正构成了里外的双重无依和双重落魄啊!
反正,从这里我们只能获得这么一种铁律——只要你所占有的,必然会失去,你占有越多,也意味着你必然将失去越多,这是一个简单的换算。所以,悲观的生命哲学看似一种消极主义,但就其思想本身而言,却是很有力量和勇气的,它并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诱骗,而拥有彻底的精神内劲,从而有力地冲击着人类顽固的关于“自我”的集体无意识。它使人心生疑窦:作为肉身的这个“我”有意义吗?它在吗?是真实的吗?它在死亡面前有所作为吗?等等等等。
可惜的是,这种思想仅仅止步于此,一种思想抵达此一地步看似勇气,其实最为危险,它缺少了通透和柔性的生命智慧,它勇敢地抵达了峰颠,却身处悬崖失去了来去之路。说得好懂一点,就是缺少像中国道家那样回环自由的东方智慧!一种不但知命,不但达观,而且还注入了与天地万物一体互用的绵绵不绝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以消除这个渺小的“自我”为其特征的。
苏东坡作为一个传统文人,之所以被历代中国人所喜爱和传唱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这个人身上蕴卧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豁达和自在,有与天地共舞的异质,有清晰透彻的哲学奇秉。这样的人,地上的磨难是无法摧毁他的信念的,反而验证和强化了这些信念。他在名篇《前赤壁赋》中曾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其实,这话充满玄机。前半句的“天地”和后半句的“物与我”是互文互训关系,其义相等。为了比较和清晰起见,我们可以将两者都扩充为“天地万物与我”,这整句变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与我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我”,糊涂的人就会以为这是同一个我呀,细心的人就以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我。是的,这个我是有两个层次:一是短暂之我,一是无尽之我;一是物观之我,一是道观之我;前者之我是占有之我,后者之我是贡献之我;前者闭合,后者开放;前者狭隘,后者宏大。一句话,前者是有我之我,后者是无我之我。如果一个人明白了真正的生命非占有(我)而在,而是因舍弃(我)而在,则一切的诡奥玄义便豁然开朗了。所以,耶稣会说:“你们当舍弃自己。”老子会说:“如我无身,我有何患?”庄子会说:“至人无己。”克里希那会说:“阿周那啊,将心意转向我,你才会解脱。”佛陀会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种将“我”放下的行为思想即是将顽固之自我拆除的行为思想,正如将高墙拆去,望见无尽原野一样,远离了颠倒梦想,远离了业。当那小小的自我不见了,空了,你便成为了神的音乐穿越而过的芦笛。而对于你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敞开了,自然的秘密都毫无保留地向你倾囊而出。神的话语,将从你的鸟巢中放飞歌声;神的音律,将在你的丛林中绽放花朵。
而诸多宗教家和圣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将“自我”作为消去的对象,《金刚经》里已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是的,只有将那小小的我,那欲望之我,占有之我全然地消去,则建立于“自我”之上的痛苦便烟消云散,建立于“自我”之上的悲观主义城堡便轰然倒塌。你会满心悦服地赞叹,而最谦卑的你也被拔到了最高。
这是盛大的恩典,这是神的秘密计划!
而只有抵达此时此地——
苏轼才会说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泰戈尔才会唱出:“日复一日,你使我更值得接受你主动赐予的朴素而伟大的礼物——这天空,这光明,这躯体,生命及心灵。”
是的,此时此地,一切都是礼物,朴素而伟大,沉静而悠远,包括这“躯体,生命及心灵”,而我们上面的那段关于“我”的话也有了最后的结尾,合在一起来看就是——
“糊涂的人就会以为这是同一个我;细心的人就以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我;但是,一个具有灵性秉赋的人,就会说,这两个‘我’其实是非一非异的不二关系。”
因为与万物的一体互用,其实已经包括了与一己之身的一体互用!
当然,我在这里不想谈中国的教育之弊,而是想就着这天才的洞见来谈点生命意见。我想,在生命的某个季节里,这些少年可能正要早于多数的平庸之辈而开始了思想的抽根发芽。其实,这两段文字都已经显示出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寻索。而且,还很可能已经获得了某种对“自我虚空”的经验。像这种“流沙哲学”便是佛教“无常观”的重要内容。在佛学思想里面,这种“无常迅疾”不仅仅指向时间,更是指向自我生命的本质虚空。我们不妨试着想想,在生命的整个流程中,我们到底能够把握住什么?如果生命本身就是瞬间逝去的,那么建立于这上面的一切能稳固和坚定我们的内心吗?在这地上,人与万物一样,何其渺小,何其卑微。不但把握不了时间,把握不了种种荣耀和辉煌,甚至连生命本身都无从稳固!想到这里,任何志得意满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冷气。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威势地位,当明白死神就在我们的右手不到三尺时,我们还得意什么呢!不但是对象的虚空,而更是你本身的虚空。你的青春,你的红颜,你的健康,你的体魄,你的血气和那构成你的全部,都是瞬间繁华,转眼成空,化入太虚。那秉性善良天分甚高的甄士隐单单听明一曲“好了歌”便真的弃下所有出家遁世了。这不是盛年的所罗门王所哀叹的那样——“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吗?为什么要说“虚空的虚空”呢?因为这两个“虚空”,正构成了里外的双重无依和双重落魄啊!
反正,从这里我们只能获得这么一种铁律——只要你所占有的,必然会失去,你占有越多,也意味着你必然将失去越多,这是一个简单的换算。所以,悲观的生命哲学看似一种消极主义,但就其思想本身而言,却是很有力量和勇气的,它并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诱骗,而拥有彻底的精神内劲,从而有力地冲击着人类顽固的关于“自我”的集体无意识。它使人心生疑窦:作为肉身的这个“我”有意义吗?它在吗?是真实的吗?它在死亡面前有所作为吗?等等等等。
可惜的是,这种思想仅仅止步于此,一种思想抵达此一地步看似勇气,其实最为危险,它缺少了通透和柔性的生命智慧,它勇敢地抵达了峰颠,却身处悬崖失去了来去之路。说得好懂一点,就是缺少像中国道家那样回环自由的东方智慧!一种不但知命,不但达观,而且还注入了与天地万物一体互用的绵绵不绝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以消除这个渺小的“自我”为其特征的。
苏东坡作为一个传统文人,之所以被历代中国人所喜爱和传唱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这个人身上蕴卧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豁达和自在,有与天地共舞的异质,有清晰透彻的哲学奇秉。这样的人,地上的磨难是无法摧毁他的信念的,反而验证和强化了这些信念。他在名篇《前赤壁赋》中曾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其实,这话充满玄机。前半句的“天地”和后半句的“物与我”是互文互训关系,其义相等。为了比较和清晰起见,我们可以将两者都扩充为“天地万物与我”,这整句变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与我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我”,糊涂的人就会以为这是同一个我呀,细心的人就以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我。是的,这个我是有两个层次:一是短暂之我,一是无尽之我;一是物观之我,一是道观之我;前者之我是占有之我,后者之我是贡献之我;前者闭合,后者开放;前者狭隘,后者宏大。一句话,前者是有我之我,后者是无我之我。如果一个人明白了真正的生命非占有(我)而在,而是因舍弃(我)而在,则一切的诡奥玄义便豁然开朗了。所以,耶稣会说:“你们当舍弃自己。”老子会说:“如我无身,我有何患?”庄子会说:“至人无己。”克里希那会说:“阿周那啊,将心意转向我,你才会解脱。”佛陀会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种将“我”放下的行为思想即是将顽固之自我拆除的行为思想,正如将高墙拆去,望见无尽原野一样,远离了颠倒梦想,远离了业。当那小小的自我不见了,空了,你便成为了神的音乐穿越而过的芦笛。而对于你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敞开了,自然的秘密都毫无保留地向你倾囊而出。神的话语,将从你的鸟巢中放飞歌声;神的音律,将在你的丛林中绽放花朵。
而诸多宗教家和圣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将“自我”作为消去的对象,《金刚经》里已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是的,只有将那小小的我,那欲望之我,占有之我全然地消去,则建立于“自我”之上的痛苦便烟消云散,建立于“自我”之上的悲观主义城堡便轰然倒塌。你会满心悦服地赞叹,而最谦卑的你也被拔到了最高。
这是盛大的恩典,这是神的秘密计划!
而只有抵达此时此地——
苏轼才会说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泰戈尔才会唱出:“日复一日,你使我更值得接受你主动赐予的朴素而伟大的礼物——这天空,这光明,这躯体,生命及心灵。”
是的,此时此地,一切都是礼物,朴素而伟大,沉静而悠远,包括这“躯体,生命及心灵”,而我们上面的那段关于“我”的话也有了最后的结尾,合在一起来看就是——
“糊涂的人就会以为这是同一个我;细心的人就以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我;但是,一个具有灵性秉赋的人,就会说,这两个‘我’其实是非一非异的不二关系。”
因为与万物的一体互用,其实已经包括了与一己之身的一体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