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奥义书》二:3—5节


3,书曰:呵,孩子呀(Sah tvam),纳西卡塔,我曾一次次地诱惑于你,但你却一一拒绝了我所提供的一切,你既不被世人所珍爱的事物所引诱,也不为那悦人耳目的事物所迷惑。你的智慧圆足,清晰认识到尘世上的诸多事物皆为虚空,故断然拒绝它们。然而,多数的人却沉溺于世俗生活,因为他们以之为可娱。

解曰:“呵,孩子!”(Sah tvam),这一表达是出于对纳西卡塔的赞美。阎摩的意思是想说:“你啊,是何等优秀的少年!我以种种方式试图引诱你,但俱归于失败。”阎摩提供给纳西卡塔的都是常人所热衷追逐之物,但是纳西卡塔却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之,善良和快乐从来不并行同路。如果求的乃是道德和灵性的成长,则将不得不弃下感官之乐,还得进行自我约束。人皆有那天生弱点,即渴求愉悦身心的事物,比如——美食,褑衣,名望,权势,密友,亲朋,奢侈品等——简言之,所有一切,其实都是在满足着他的自我。他的世界被他的身体和头脑所围裹限制,而且,他再无力去设想自己原可以超越这一切。但也有例外——比如像纳西卡塔这样,此等人对于粗俗的物质欲乐有一种本能的拒绝,他们不乐于此道是因为这些快乐瞬息即逝,而他们所追求的道德和灵性的资粮却是经久不衰的。 或许他们清楚那道德和灵性的财富高于物质的财富,于是,为了获得前者,人们必须放弃后者,因此,他们会乐于宣称放弃短暂的欲乐,此种宣称是为了更高的事物而放弃微渺的事物。

4,书曰: 现世的知识( avidya 提供的仅是粗鄙的物质欲乐)和灵性的知识(vidya 旨在使人臻至完美)是完全相反的两极。它们不相同,它们有不同的目标,这必须确知。纳西卡塔啊,我发现你是在渴望着灵性的知识。我已经对你进行了测试,将各种各样富有诱惑力的事物提供给你,但是你却没有显示出一丝一毫的兴趣。

 解曰:就字义言, vidya意味着知识,而 avidya意味着无明。而这里的“知识”即指“自我知识”——让人抵达完美的知识,它让人获得解脱,自然也带给他宁静和快乐,以及最高的善。为获得这种知识,你必须实践明辨和自制。而avidya刚好相反:你无须明辨,亦无须自制,只是追随感官享乐,并总是受着欲望驱使。或许你也得学习,但是这所学的知识仅仅是指向享乐,你并不拥有智慧。
阎摩再一次地称赞纳西卡塔,无非是为了强调克己的重要。阎摩所云,显示了一个人是不能同时敬拜神和吗门。如果你欲求享乐,你就无法享受到与神交流的愉悦。灵的快乐与物质享乐是全然不同的事物。如果你选择其一,必得放弃其二。如果你追逐金钱,名望,舒适,权力,和社会的高位,以及类似的事物,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对与神相晤的纯粹快乐并无兴趣,你在追随avidya,一条轻松的享乐之路;而vidya——自制克己之路——却相当艰辛的窄路,它也必不适合于你。
那么,就没有折中兼得的可能吗?是的。只有当你感觉到自己所需的只是对神的渴望时才可能——这就是说,如果你感觉到自己不可为师时,神才成为唯一的师尊。在这种观念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不执”(non-attachment),只有“ 不执”(non-attachment)才是克己(renunciation)的唯一别名。阎摩在此节所赞美的正是这一点。


5,书曰:那些沉溺于尘世的享乐者们自以为聪慧,还以为自己对经典了解甚多。他们宛如一群被盲人领路的盲人,在地上转来转去,而身后总是跟着忧患。

解曰:这节所描述的是世俗生活者的悲哀。这些人遵循的是avidya的道路,我们先前把这条道路形容为享乐之路(作为善良之路的反面)。他们总是在考虑感性享乐的那一面,总是被自己的物质财富所占据 ,好像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他们实为糊涂,却偏以为自己聪明;他们很无知,却偏以为自己很博学,并且熟悉经典。事实上,他们是在暗中摸索——就像盲人领着盲人。他们要承受多少的苦难啊!死亡,疾病,贫穷,不幸,所有这些都在潜行跟踪着他们的每一步。他们的尘世之旅遍布危机。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偏偏一再选择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