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早已经发现,我自己的生命很大程度上是由书本构成。与喧嚣的现实生活相比,书本有时更为真实,更有触摸的质感。那些一一进驻我的生命并牢牢筑就我的信念的书籍啊,我因长久地受惠于你们,而让萧然的生命日趋丰盛,我是何等地感恩于你们!是的,因你们持有的种种渊源悠久秉性强大的精神使得我相信,一个短暂的生命如若不曾与之相遇,那将会是怎样深刻的一种不幸。如果把书籍比做乳汁,那么,那些为我提供书籍的书店无疑是主动喂养渺然之我的一个个重要的乳源,它们对我皆有再生之恩,重生之德。
除了散布在温州这一弹丸小城中、熟稔的宛如旧日故友的面容般的各家书店以外。我还曾一路北上,由杭州,过上海,去北京,甚至还远抵长沙。我得说,那些城市对我的诱惑力除了一城的书籍以外,再无其它。书籍作为文明的产物,只能发端于城市,否则,我更愿意在无尽的野外和农舍之间流连。我毫不讳言地说,我之所以去那些地方,便是为隐藏在城市里头的那洋溢的纸页之芬芳而来,寻找自己梦想中的精神书籍而来。但我现在不打算描述远方城市对我的这种喂养,我首先必须毫无保留地把我的感激之情和敬意贡献出来,让这些伴随着回忆的情感归于我的故乡——归于温州城里的那些或存或亡的小小书店。
是的,这些书店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兴衰荣辱的不明命运。但只要它的品质优异,即便是度过不长的生涯,亦必浇灌过许多敏感的心灵之发荣。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1,县前头的两家小书店
温州城小,书店亦不大,除了公立的书城和少数如蓝登这样的店面略为宏阔些外,大都是婉约碧玉型的,比如这两家如今已很少被人们忆及的书店,连名字也已消失于岁月的风中。它在1992年的县前头昙花一现,便不复存在。共一间店面,书也不多,但颇为纯粹。我曾经在这里用三元左右的价格买过一册社科院出版的(由张保胜翻译)《薄迦梵歌》,而我当年深深爱着的女友也是在这里买过一套《管锥编》给我做礼物。这些书至今珍藏在我书房的特殊位置。
但该书店的寿命却远远不及它所播出的种子,似乎不到半年就失踪了。一年以后,就在它的斜对面,靠在旧市图书馆的这一头,出现了另一家书店,运来了一批文学精品,而价格低廉,我清晰记得自己在此买过《再见了,哥伦布》,《九故事》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等,那对书同样痴迷的饶道庆老师,还恳请我带他来此地淘书,我们那时是从蒋家桥那边骑着自行车一路摇过来的。可惜等我第三次过去时,此书店也已经不见了。
我想,这些书店的经营者把书店开在图书馆旁边,用意也是明显的,但还是不能挽救这些经营纯粹书店的夭亡命运。如今,它们的名字不但被别人所忘,甚至也不被像我这样受惠颇深的读者所记忆,我不禁深为自惭。它们就如那些传递精神火种而很快逝世的无名英雄那般让人充满复杂的情绪。
2,大士门的一家奇怪的书店
其实,这家书店简直不是书店,因为它还兼营其他的杂货,比如文具和糖果等。而且店面极小,几个平米而已,甚为阴暗,人一进去,就闻到了一股陈年的气息。它立在张府基的口上,如同立在民国时代的某个革命者的接线之地。
那主人的相貌更不敢恭维,尖嘴猴腮,像极了传说中的时迁,而且还经常看到他满脸的怨气。有一时,我还惊异地发现,那简直也不是怨气,而似乎是某种叛逆之气。当他在顾盼着进来的人时,目光炯炯有神,可是很快黯淡下来。而店里的书却奇好,每一次过去,都会有一些新面孔的旧书籍出现,而且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中浮出来的好书,文学著作不多,基本上属于理论书籍。我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着迷正是源于这个书店的几本弗氏著作的启蒙,比如当时作为内部出版物的《爱情心理学》等。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里的很多书根本就不像是为了卖的,毋宁说是在赠送的,因为一,价格甚低,大都不过是1,2元光景;二,这些书原来有过主人,因为上面基本上有署名,还有些是做了眉批的。如今看来,这些眉批虽不见如何高明,但这书被人反复摩挲过是无疑的了。我不知是不是这个店主人的手迹。但我想,不管是谁,他把自己这批心爱的书籍一一售出,是不是意味着某种信念的溃败和退却。我虽然不敢轻易联想到主人那显出怨愤的神情,可是读过这些书的人如何会舍得弃下那曾经日夜与共的枕中读物?我很难想象那种心情。
当然,再宏富的藏书也经不起书店的这种营贩,很快,这家书店随着书籍愈少,直至枯竭,也就成了一家地道的文具糖果店了,而很快,我再也见不到原来的主人了。
3,消失在2008年的东南书店
在温州的读书人中,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界的朋友那里,东南书店一直颇有口碑。它的制式和规模比前面几家也大不了多少,但其20来年的辛苦经营早已化为几代温州读书人的温馨记忆。比如我那远走海外的萧德权兄弟就是如此,几乎每一次的来电他都要问及东南书店的近况,宛如记挂久疏音讯的老友,甚至还经常嘱咐我,要随时留意那里是否又有新的合适的好书可供我寄往他在罗马的寓所。看来,他把整个家园都放下了,还犹然不忘东南书店里的那一摞摞厚实的卷册。而不幸的是,在全球雷声轰轰的严峻局势中,东南书店也没能走出它的2008年,而在地上结束了它的功德之旅。我相信,在许多人眼里,世上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还远远不敌东南书店的关闭所造成的心灵失落和哀伤。那里曾来往和收藏过多少人的梦想啊!我的感觉是:温州城少了东南书店,就如同古代农居社会少了一眼沁人的井泉。
我记得最初的东南书店是藏在军分区附近的菜市场里边,那别致的书香居然在菜农和肉贩的吆喝声中挺立出来,唤得那些好书的学子络绎而来。后来转到谢池巷,迎来了东南书店的高峰时代;当由人文艺术类的书店而缩减为纯粹的艺术类书店之时,它已经龟缩到附一医近旁的那条古老的巷子里。虽几经搬迁,但那些老读者、老客户总能尾随而来。有多少与之相关的记忆藏在岁月里面啊,我曾看到这家书店的老板由其父、至其母、再至其子、至其媳的几经人事更替;我还触摸到几段他人的爱情和婚姻的影子;甚至还见证了少东家那美丽的新娘逐渐人老珠黄的哀怨过程。
在这家书店里,我遇到过无数的好书,有些出于经济的原因而被我放过的重要书籍至今想来还是充满悔恨。我在这里还经验到因买书而阮囊羞涩直至搜觅不出乘公交和渡船的钱回家之事;曾为买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而几经心灵的挣扎(不过,这由台湾幼狮文化公司授权的书籍却校对不严,错漏甚多,此为后话,不提)。我也因自己买到《巴金译文集》和《大乘起信论校释》等书而激动莫名。
后来,当我离开温州到某乡镇一中学教书十多年后,听到一新来的美术老师那天提及东南书店,就象提及自己亲人那样的兴奋。我坐在一旁,暗自发笑,心想,你所面晤的其实已是这家书店的风烛残年,甚好的青春和甚好的梦你还没见着呢!果然,2008年夏天的某一日,我到旁边的“雪雅斋”裱字之时,竟然发现东南书店的原址已成了一家药物器械店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在肉身相对繁荣的时代,精神必然败退的一个小小缩影吧?
4,风雨飘摇中的国子书店
国子书店,不但取名古雅大气,而且由沙孟海题写的店名亦甚为沉雄朴茂。该书店在温州似乎是以横空出世之姿诞生的,与之联袂出现的是震旦外语书店,两店一体,彼此呼应。它们的到来加上资格稍老的韶华书店、乐华图书公司等,是酿就学院路曾经风华和曾经书香盈袖的最大功臣。
记得该书店开业不久,我与一个诗人朋友路过学院路时,便结伴去国子淘书。看到一本台湾版由沈从文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迷恋沈从文久矣,早在高中时代就开始阅读他的《神巫之爱》和《边城》,那些时日,他的任何东西都能够将我乖乖俘获。而由香港三联和广州花城联合出版的《沈从文文集》虽早已供奉在书房,但并没有传说中的这本《服饰研究》入编。而这本书定价奇高,几百页的铜版纸,要价580元人民币(可能是从非法渠道进来的缘故)。当时的我,几乎疯了,580元,等于我两个月的工资,我的内心在搏斗啊!于是,所有满排满壁的书籍都消失了,只有这本书在我眼前闪闪发亮。我的脚步变得奇异起来,我开始在那店里胡乱走动,喃喃自语,来来往往。我在买和不买之间的抉择之艰难,丝毫不亚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之间的独白之悲怆。最后,我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毅然带走这本书。这一切肤的心灵痛感让我与这家书店发生了刀刻般的联系。
后来那诗人朋友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文自选集中亦提及此事,只是语气轻松自在,似乎我是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弟,并出手豪奢,当此之际,“毫不犹豫地掏出6张票子,一举购定。”我惟有苦笑不迭。此亦为后话。
如今的国子书店早已是今非昔比,盛况不再。它的姐妹店震旦外语书店几年前就已消失于温州的某条小巷中,虽然国子还在长长的学院路独立支撑人文类书籍的销售困境,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但局促中所维持着的那半间店面,究竟让人颇为疑心它是否真的拥有过盛世风光和峥嵘岁月。就像轻薄的人们面对暮气十足的晚年舟子,问——“朋友,你也曾见过大海吗?”
5,优雅小资的席殊书屋
准确地说,席殊书屋已经没有了,如今叫做北山书店,经营者是个唤作王锋的青年。作为中国旌旗联盟下属的分部,该书店从设立之日,就起步非凡,书店的制式、格局,所经营的人文艺术类书籍之纯粹,以及它里面的咖啡茶座和供客人驻息阅读的蒲团式几凳,加上所赠阅的《好书》杂志和都市小资的音乐,其唯美情调令人心生爱意。
老板王锋看上去,敦敦实实的一个青年,身形略丰微胖,话不多,但从其所经营书店的策略来看,无疑是个颇有romantic梦想的人。他后来还兼营一些颇有价值的内部碟片,成立了俱乐部和影视沙龙等,定期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谈书论道。
他脑子里的点子似乎层出不穷,也是温州最早的私营书店联系作家和读者见面,以及新书推介会的人。我记得一次是在公园路的市图书馆召开,那次请的是畅销书作家陈彤女士,王锋主持并发言,敦实的王锋羞涩成个大红脸的印象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还得知王锋实为佛教信徒,他书店里也经常会备有一些佛学书籍专供结缘送人用。那次我收到该书店的一个来电,说,今天有一个小型的佛学讲座,由净空法师的一位高徒主讲,我自然很乐意参与这些交流和活动,在这里还真的结识了温州地区不少的善男信女,而与净空法师的那位高徒还曾在往返温州和金华两地的大客车上重遇,两人在三个小时的行程中聊到天黑回家。而这些美好的缘分自然是拜原先的席殊书屋——后来的北山书店之赐。
6,人民广场边上的美华书店
记忆中的美华书店座落在广场旁,因靠近温州实验中学,所以主要是经营一些师生教学教育用书,品质不算高,与现在遍地开花日趋繁荣的考试类书店相差无几。但之所以被我记住,却是出于另外一个原因。
那应该是新千年前后,当时北京大学硕士生余。杰的名气隆盛,并开始行走江湖,到处讲座,而余。杰虽无韩非、扬雄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有与他们一样的口吃。他敢走江湖,作讲座,准备在嘴巴上讨一碗饭吃,也可算是有着逆天之胆量,实不可小觑。我读过那些所谓的“抽屉文字”,与一般的读书人多年所做的笔记相似的品质,但其血脉贲张的文字气质和激情还是颇令人兴奋的。只是后来形势的急转直下倒令我一再地怀念起这位曾晤过一面的同龄人来。
那次,就是美华书店的老板联系了温州大学一起举办余。杰的讲座,地点就在今天的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大礼堂,余。杰那个夜晚并不口吃,而是缓缓道来,他自己仅讲了半个小时的国民批判,然后便是与在场的读者互动,结果,他的一番答话,让底下的人群纷纷激动起来。我想,此也权做美华书店在不长的经营生涯中颇堪一记的往事吧。
7,基督教类书店
这类书店在我的生活中到底具有何种意义,目前我尚不敢贸然判断,但每当念及温州有这样的书店,我就握紧拳头,充满骄傲的信心,我把这样的书店名字记在心上,就像获知了神的脚踪般安稳。其实我最初的几本《圣经》就是在城西大教堂买的,后来,该教堂还专门辟出一间房子来经营基督教以及灵修类书籍。许多买不到的书籍经常会在这里觅得,比如加尔文的《基督教教义学》、奥古斯丁选集、巴克莱的《新约注释》等,而刘小枫在中山大学招考博士生时提出一本必读书是冈察雷斯的经典巨著《基督教思想史》,许多学生纷纷开价求此一书,而我却在多年前就于此轻易获得。而此前有一个基督教的弟兄曾多次向我夸口盖恩夫人自传的无比价值,我因缘悭一面而徒生羡慕,后来亦是在此毫不费力地觅得这本《馨香的没药》。
而开在学院路的以斯帖书店和蒲鞋市的甘霖书店亦品质非凡,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书籍。有一段时日我突然疯狂地寻找起钦定本《圣经》来,结果,寻遍诸地却无处可觅,站在以斯帖书店时,原是不抱希望地随口一问,居然就有从香港运来的《HOLY BIBLE》,其中就有The King James Version。
而我后来注意到了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直至日后走上攻读宗教学博士的研究之路,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甘霖书店所经营的相关书籍。而今天,王志成教授已经成了我所尊敬和爱戴的导师,我也不折不扣地成了王门弟子。
我想,人与书的相遇,跟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遇相知,其意义颇可倾出一比,人与人相知,其最可贵的境界就在于灵的激动、碰撞,以及互相提升。一本优秀的书籍却很可能会是一颗袒露灵魂的直接呈献,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以因此享受到臣服的美意,然后,与那书籍背后的灵魂一起踏上朝圣之旅。
当然,书籍的意义已一再被人重提,而书店的意义呢?如果没有那些为伟大崇高的书籍提供据地的诸多渺不起眼的书店,那些散在地上各个角落而寻觅各自行脚手杖的思想将会像游魂一般地消逝,了无痕迹。所以,说穿了,书店,就是这些一个个已呈成熟样式的思想的远方津渡,是这些思想火种的进出口。而它们只有进驻于他者的心灵,点起他者备存的燃料才会获得最后的安宁,否则,精神界的事物将有何胜利可做夸口的资本。而做为精神求索者的我们,仅为此,就应该充满切实的恩情,并把它毫无保留地呈给那些生命路上一一遇到的书店,也许,它们会在世上消失,却永远不会消失于心灵,如同死去的思想会复活一样,它们也会复活于读者的记忆之中,毫不犹豫。
除了散布在温州这一弹丸小城中、熟稔的宛如旧日故友的面容般的各家书店以外。我还曾一路北上,由杭州,过上海,去北京,甚至还远抵长沙。我得说,那些城市对我的诱惑力除了一城的书籍以外,再无其它。书籍作为文明的产物,只能发端于城市,否则,我更愿意在无尽的野外和农舍之间流连。我毫不讳言地说,我之所以去那些地方,便是为隐藏在城市里头的那洋溢的纸页之芬芳而来,寻找自己梦想中的精神书籍而来。但我现在不打算描述远方城市对我的这种喂养,我首先必须毫无保留地把我的感激之情和敬意贡献出来,让这些伴随着回忆的情感归于我的故乡——归于温州城里的那些或存或亡的小小书店。
是的,这些书店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兴衰荣辱的不明命运。但只要它的品质优异,即便是度过不长的生涯,亦必浇灌过许多敏感的心灵之发荣。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1,县前头的两家小书店
温州城小,书店亦不大,除了公立的书城和少数如蓝登这样的店面略为宏阔些外,大都是婉约碧玉型的,比如这两家如今已很少被人们忆及的书店,连名字也已消失于岁月的风中。它在1992年的县前头昙花一现,便不复存在。共一间店面,书也不多,但颇为纯粹。我曾经在这里用三元左右的价格买过一册社科院出版的(由张保胜翻译)《薄迦梵歌》,而我当年深深爱着的女友也是在这里买过一套《管锥编》给我做礼物。这些书至今珍藏在我书房的特殊位置。
但该书店的寿命却远远不及它所播出的种子,似乎不到半年就失踪了。一年以后,就在它的斜对面,靠在旧市图书馆的这一头,出现了另一家书店,运来了一批文学精品,而价格低廉,我清晰记得自己在此买过《再见了,哥伦布》,《九故事》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等,那对书同样痴迷的饶道庆老师,还恳请我带他来此地淘书,我们那时是从蒋家桥那边骑着自行车一路摇过来的。可惜等我第三次过去时,此书店也已经不见了。
我想,这些书店的经营者把书店开在图书馆旁边,用意也是明显的,但还是不能挽救这些经营纯粹书店的夭亡命运。如今,它们的名字不但被别人所忘,甚至也不被像我这样受惠颇深的读者所记忆,我不禁深为自惭。它们就如那些传递精神火种而很快逝世的无名英雄那般让人充满复杂的情绪。
2,大士门的一家奇怪的书店
其实,这家书店简直不是书店,因为它还兼营其他的杂货,比如文具和糖果等。而且店面极小,几个平米而已,甚为阴暗,人一进去,就闻到了一股陈年的气息。它立在张府基的口上,如同立在民国时代的某个革命者的接线之地。
那主人的相貌更不敢恭维,尖嘴猴腮,像极了传说中的时迁,而且还经常看到他满脸的怨气。有一时,我还惊异地发现,那简直也不是怨气,而似乎是某种叛逆之气。当他在顾盼着进来的人时,目光炯炯有神,可是很快黯淡下来。而店里的书却奇好,每一次过去,都会有一些新面孔的旧书籍出现,而且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中浮出来的好书,文学著作不多,基本上属于理论书籍。我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着迷正是源于这个书店的几本弗氏著作的启蒙,比如当时作为内部出版物的《爱情心理学》等。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里的很多书根本就不像是为了卖的,毋宁说是在赠送的,因为一,价格甚低,大都不过是1,2元光景;二,这些书原来有过主人,因为上面基本上有署名,还有些是做了眉批的。如今看来,这些眉批虽不见如何高明,但这书被人反复摩挲过是无疑的了。我不知是不是这个店主人的手迹。但我想,不管是谁,他把自己这批心爱的书籍一一售出,是不是意味着某种信念的溃败和退却。我虽然不敢轻易联想到主人那显出怨愤的神情,可是读过这些书的人如何会舍得弃下那曾经日夜与共的枕中读物?我很难想象那种心情。
当然,再宏富的藏书也经不起书店的这种营贩,很快,这家书店随着书籍愈少,直至枯竭,也就成了一家地道的文具糖果店了,而很快,我再也见不到原来的主人了。
3,消失在2008年的东南书店
在温州的读书人中,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界的朋友那里,东南书店一直颇有口碑。它的制式和规模比前面几家也大不了多少,但其20来年的辛苦经营早已化为几代温州读书人的温馨记忆。比如我那远走海外的萧德权兄弟就是如此,几乎每一次的来电他都要问及东南书店的近况,宛如记挂久疏音讯的老友,甚至还经常嘱咐我,要随时留意那里是否又有新的合适的好书可供我寄往他在罗马的寓所。看来,他把整个家园都放下了,还犹然不忘东南书店里的那一摞摞厚实的卷册。而不幸的是,在全球雷声轰轰的严峻局势中,东南书店也没能走出它的2008年,而在地上结束了它的功德之旅。我相信,在许多人眼里,世上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还远远不敌东南书店的关闭所造成的心灵失落和哀伤。那里曾来往和收藏过多少人的梦想啊!我的感觉是:温州城少了东南书店,就如同古代农居社会少了一眼沁人的井泉。
我记得最初的东南书店是藏在军分区附近的菜市场里边,那别致的书香居然在菜农和肉贩的吆喝声中挺立出来,唤得那些好书的学子络绎而来。后来转到谢池巷,迎来了东南书店的高峰时代;当由人文艺术类的书店而缩减为纯粹的艺术类书店之时,它已经龟缩到附一医近旁的那条古老的巷子里。虽几经搬迁,但那些老读者、老客户总能尾随而来。有多少与之相关的记忆藏在岁月里面啊,我曾看到这家书店的老板由其父、至其母、再至其子、至其媳的几经人事更替;我还触摸到几段他人的爱情和婚姻的影子;甚至还见证了少东家那美丽的新娘逐渐人老珠黄的哀怨过程。
在这家书店里,我遇到过无数的好书,有些出于经济的原因而被我放过的重要书籍至今想来还是充满悔恨。我在这里还经验到因买书而阮囊羞涩直至搜觅不出乘公交和渡船的钱回家之事;曾为买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而几经心灵的挣扎(不过,这由台湾幼狮文化公司授权的书籍却校对不严,错漏甚多,此为后话,不提)。我也因自己买到《巴金译文集》和《大乘起信论校释》等书而激动莫名。
后来,当我离开温州到某乡镇一中学教书十多年后,听到一新来的美术老师那天提及东南书店,就象提及自己亲人那样的兴奋。我坐在一旁,暗自发笑,心想,你所面晤的其实已是这家书店的风烛残年,甚好的青春和甚好的梦你还没见着呢!果然,2008年夏天的某一日,我到旁边的“雪雅斋”裱字之时,竟然发现东南书店的原址已成了一家药物器械店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在肉身相对繁荣的时代,精神必然败退的一个小小缩影吧?
4,风雨飘摇中的国子书店
国子书店,不但取名古雅大气,而且由沙孟海题写的店名亦甚为沉雄朴茂。该书店在温州似乎是以横空出世之姿诞生的,与之联袂出现的是震旦外语书店,两店一体,彼此呼应。它们的到来加上资格稍老的韶华书店、乐华图书公司等,是酿就学院路曾经风华和曾经书香盈袖的最大功臣。
记得该书店开业不久,我与一个诗人朋友路过学院路时,便结伴去国子淘书。看到一本台湾版由沈从文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迷恋沈从文久矣,早在高中时代就开始阅读他的《神巫之爱》和《边城》,那些时日,他的任何东西都能够将我乖乖俘获。而由香港三联和广州花城联合出版的《沈从文文集》虽早已供奉在书房,但并没有传说中的这本《服饰研究》入编。而这本书定价奇高,几百页的铜版纸,要价580元人民币(可能是从非法渠道进来的缘故)。当时的我,几乎疯了,580元,等于我两个月的工资,我的内心在搏斗啊!于是,所有满排满壁的书籍都消失了,只有这本书在我眼前闪闪发亮。我的脚步变得奇异起来,我开始在那店里胡乱走动,喃喃自语,来来往往。我在买和不买之间的抉择之艰难,丝毫不亚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之间的独白之悲怆。最后,我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毅然带走这本书。这一切肤的心灵痛感让我与这家书店发生了刀刻般的联系。
后来那诗人朋友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文自选集中亦提及此事,只是语气轻松自在,似乎我是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弟,并出手豪奢,当此之际,“毫不犹豫地掏出6张票子,一举购定。”我惟有苦笑不迭。此亦为后话。
如今的国子书店早已是今非昔比,盛况不再。它的姐妹店震旦外语书店几年前就已消失于温州的某条小巷中,虽然国子还在长长的学院路独立支撑人文类书籍的销售困境,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但局促中所维持着的那半间店面,究竟让人颇为疑心它是否真的拥有过盛世风光和峥嵘岁月。就像轻薄的人们面对暮气十足的晚年舟子,问——“朋友,你也曾见过大海吗?”
5,优雅小资的席殊书屋
准确地说,席殊书屋已经没有了,如今叫做北山书店,经营者是个唤作王锋的青年。作为中国旌旗联盟下属的分部,该书店从设立之日,就起步非凡,书店的制式、格局,所经营的人文艺术类书籍之纯粹,以及它里面的咖啡茶座和供客人驻息阅读的蒲团式几凳,加上所赠阅的《好书》杂志和都市小资的音乐,其唯美情调令人心生爱意。
老板王锋看上去,敦敦实实的一个青年,身形略丰微胖,话不多,但从其所经营书店的策略来看,无疑是个颇有romantic梦想的人。他后来还兼营一些颇有价值的内部碟片,成立了俱乐部和影视沙龙等,定期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谈书论道。
他脑子里的点子似乎层出不穷,也是温州最早的私营书店联系作家和读者见面,以及新书推介会的人。我记得一次是在公园路的市图书馆召开,那次请的是畅销书作家陈彤女士,王锋主持并发言,敦实的王锋羞涩成个大红脸的印象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还得知王锋实为佛教信徒,他书店里也经常会备有一些佛学书籍专供结缘送人用。那次我收到该书店的一个来电,说,今天有一个小型的佛学讲座,由净空法师的一位高徒主讲,我自然很乐意参与这些交流和活动,在这里还真的结识了温州地区不少的善男信女,而与净空法师的那位高徒还曾在往返温州和金华两地的大客车上重遇,两人在三个小时的行程中聊到天黑回家。而这些美好的缘分自然是拜原先的席殊书屋——后来的北山书店之赐。
6,人民广场边上的美华书店
记忆中的美华书店座落在广场旁,因靠近温州实验中学,所以主要是经营一些师生教学教育用书,品质不算高,与现在遍地开花日趋繁荣的考试类书店相差无几。但之所以被我记住,却是出于另外一个原因。
那应该是新千年前后,当时北京大学硕士生余。杰的名气隆盛,并开始行走江湖,到处讲座,而余。杰虽无韩非、扬雄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有与他们一样的口吃。他敢走江湖,作讲座,准备在嘴巴上讨一碗饭吃,也可算是有着逆天之胆量,实不可小觑。我读过那些所谓的“抽屉文字”,与一般的读书人多年所做的笔记相似的品质,但其血脉贲张的文字气质和激情还是颇令人兴奋的。只是后来形势的急转直下倒令我一再地怀念起这位曾晤过一面的同龄人来。
那次,就是美华书店的老板联系了温州大学一起举办余。杰的讲座,地点就在今天的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大礼堂,余。杰那个夜晚并不口吃,而是缓缓道来,他自己仅讲了半个小时的国民批判,然后便是与在场的读者互动,结果,他的一番答话,让底下的人群纷纷激动起来。我想,此也权做美华书店在不长的经营生涯中颇堪一记的往事吧。
7,基督教类书店
这类书店在我的生活中到底具有何种意义,目前我尚不敢贸然判断,但每当念及温州有这样的书店,我就握紧拳头,充满骄傲的信心,我把这样的书店名字记在心上,就像获知了神的脚踪般安稳。其实我最初的几本《圣经》就是在城西大教堂买的,后来,该教堂还专门辟出一间房子来经营基督教以及灵修类书籍。许多买不到的书籍经常会在这里觅得,比如加尔文的《基督教教义学》、奥古斯丁选集、巴克莱的《新约注释》等,而刘小枫在中山大学招考博士生时提出一本必读书是冈察雷斯的经典巨著《基督教思想史》,许多学生纷纷开价求此一书,而我却在多年前就于此轻易获得。而此前有一个基督教的弟兄曾多次向我夸口盖恩夫人自传的无比价值,我因缘悭一面而徒生羡慕,后来亦是在此毫不费力地觅得这本《馨香的没药》。
而开在学院路的以斯帖书店和蒲鞋市的甘霖书店亦品质非凡,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书籍。有一段时日我突然疯狂地寻找起钦定本《圣经》来,结果,寻遍诸地却无处可觅,站在以斯帖书店时,原是不抱希望地随口一问,居然就有从香港运来的《HOLY BIBLE》,其中就有The King James Version。
而我后来注意到了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直至日后走上攻读宗教学博士的研究之路,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甘霖书店所经营的相关书籍。而今天,王志成教授已经成了我所尊敬和爱戴的导师,我也不折不扣地成了王门弟子。
我想,人与书的相遇,跟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遇相知,其意义颇可倾出一比,人与人相知,其最可贵的境界就在于灵的激动、碰撞,以及互相提升。一本优秀的书籍却很可能会是一颗袒露灵魂的直接呈献,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以因此享受到臣服的美意,然后,与那书籍背后的灵魂一起踏上朝圣之旅。
当然,书籍的意义已一再被人重提,而书店的意义呢?如果没有那些为伟大崇高的书籍提供据地的诸多渺不起眼的书店,那些散在地上各个角落而寻觅各自行脚手杖的思想将会像游魂一般地消逝,了无痕迹。所以,说穿了,书店,就是这些一个个已呈成熟样式的思想的远方津渡,是这些思想火种的进出口。而它们只有进驻于他者的心灵,点起他者备存的燃料才会获得最后的安宁,否则,精神界的事物将有何胜利可做夸口的资本。而做为精神求索者的我们,仅为此,就应该充满切实的恩情,并把它毫无保留地呈给那些生命路上一一遇到的书店,也许,它们会在世上消失,却永远不会消失于心灵,如同死去的思想会复活一样,它们也会复活于读者的记忆之中,毫不犹豫。